赋能乡村振兴 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查包養網站比較_中国网

2024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新质生产力”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迅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和热议。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生产力是其中起到最大影响的元素。站在劳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智力型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及先进产业属于生产力的三要素,也就是说,人才是生产力发展与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其基础支撑,更加是科技发展、成果展示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先进生产关系以创新驱动为基础,推动体制变革,激发生产力迸发出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新”的体现。首先,新产业的发展、新模式的出现、新动能的应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也是现如今产业体系发展与优化的重点所在。一定要将创新放在首位,其属于第一生产力,从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角度入手,进行科学前沿边界的拓展与延申,保证技术发展的有效性,从而出现了大批量的原创性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要在市场的引领下,保证其发展的全面性,做到创新、产业、人才等链条的一致性、一体化发展。在上下游理论方向共同影响的基础上,互相促进,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性。

质态与质效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质”的表达。站在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新质生产要素为与数据接轨的先进基础设施,打破了传统资源的束缚,是新产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关键所在。其展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流动性、共享性,将生产模式的质态变得更加先进,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为代表的包括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经济等等,为经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质效的角度进行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不仅开辟了新的产业模式,也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先进技术的使用,构建先进的模式,使得企业发展与管理的成本得到良好的控制,推动社会经济增量的同时,保证生产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策略

创新农业技术。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农业技术创新属于核心内容。通过对现今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包括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保证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提高包養农业生产效率。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并不断增加产量,保证其能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成长,为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包養網比較。另外,还可使用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做好施肥、灌溉、病虫害检测等工作,将农业生产推向智能化方向。

优化农业管理。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言,优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开展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更新管理理念,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完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保证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应用精益农业管理理念,通过管理方案的精细化制定,确定明确的管理策略,保证农业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的优化。与此同时,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信息综合分析,并预测可能发生的包養網排名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整体运行的有效性、可靠性。

打造规模农业。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目标而言,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是关键环节,利用农业组织形式的优化与创新,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前进。例如,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确定,可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证劳动力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的程度。另外,还要积极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一项工作,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入手,保证其服务的有效性,无论是哪种规模的农户,都可以做到专业化的生产,从而不断地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

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主要指的是生产方式的绿色文化,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效起到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的作用,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优化与转型,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企业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落实精准农业。精准农业主要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对农田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建立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和共享利用,从而做到精准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施肥、灌溉等不同的环节,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养分充足,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同时,企业还要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精准农业包養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应用。精准农业的落实,不仅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也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智慧农业。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智慧农业的实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智慧农业涉及多个关键技术的应用,主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为其各项决策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实现智慧农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农田的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病虫害情况等信息,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调整种植策略,提供劳作效率,减少人力投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推广,智慧农业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推进循环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通过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新途径,探索微生物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方法,实现农业废包養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农业循环经济主要以资源为主体,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进行农业生产期间,实施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等方案,保证农业废弃物的再次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的双赢,推动农业与环境和谐共生。

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创新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管理、打造规模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落实精准农业、实现智慧农业、推进循环农业等实践路径,企业能够提升乡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企业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作者:王静仪,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_查包養app中国网

对于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红色资源因其独特的价值而获得发展的契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丰富且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立足文化和旅游特色用好红色资源对于推动乡村事业的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

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流传着革命的火种和优良传统,是助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各领域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对于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赋能乡村产业,增强内驱动力。红色旅游资源是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的有利抓手。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可以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文包養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把人文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推动整个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通过销售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文创产品,将带动当地的手工业和制造业,促进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同时,通过开发红色旅游,能够辐射带动当地的民宿、休闲、文化、体育等行业,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赋能乡村生态,打造宜居环境。乡村振兴既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红色旅游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而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又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经济保证。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红色旅游”和“绿水青山”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红”与“绿”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乡村整体规划和部署,完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而促进乡村旧貌换新颜,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赋能乡村文明,厚植文化底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软力量”,乡村文明在内部能够提升村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外部能够提升村庄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红色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文明乡风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培育与启发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用好用足用活红色旅游资源,有利于凝聚思想共识和激发奋进力量,为培养乡风文明,涵养乡土情怀注入新动能。

赋能乡村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红色旅游资源内在包含着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财富,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坚的红色底色和发展成就,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入到乡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以旅游这种方式开展红色资源的挖掘,可以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精神化为催人前行的奋斗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赋能乡村生活,扩宽致富渠道。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也具备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红色旅游资源在新时代担负起富农惠农的新使命,助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提供新渠道。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未来进路

红色旅游资源对于乡村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入口。新时代新征程,应立足实际,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找准特色发力点,让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最大化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元价值。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化,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革命历史烙印,它以革命先烈、革命领袖的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为主体,以教育人、鼓舞人和启迪人为目的,具有其他旅游资源所不具备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不仅对于加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同时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影响深远。

一要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开展专项调研,全面摸清乡村地区红色资源的分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题材,依托乡村特色大力推出以“红”字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精品路线。例如,可以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影视基地,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让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二要以鲜活事例、精包養網辟概括和生动讲解来呈现红色旅游资源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乐民、育民、富民。三要有针对性地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民俗传统、手工艺、歌谣戏曲等结合起来,突显地域特色,打造内容丰富动人、形式新颖别致的精品红色项目,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培育好、使用好人才队伍,让这支队伍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是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应加快优化红色旅游人才队伍梯队,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扶持计划,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从人才培养数量上入手。根据新时代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加大实施人才培育项目,切实壮大乡村骨干队伍,增强红色旅游的发展动力和后劲。要成立红色旅游志愿队伍,推动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缓解红色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紧张局面。二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着眼。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对包養網比較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轮训,加强红色历史普及教育,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其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要加快补齐红色旅游业人才短板,重点扶持乡村和县域旅游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形式多样化,推动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不能墨守成规,要寻找创新红色旅游资源传播形式的“金点子”,让红色旅游资源既“活起来”也“火起来”。要理念先行,摆脱固定思维方式,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媒介手段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探索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途径,提高乡村红色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谋划红色旅游资源的增长点,以“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地区的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保证红色旅游资源在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要依托各地区红色资源优势,畅通对外通道,开展红色旅游协作,通过宣传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联手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三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相统一。以艺术赋能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通过艺术性方式来诠释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厚底蕴,让历史鲜活再现,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信仰力量,增添奋进之力。四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三维图像技术、 VR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全面融合,通过线上空间呈现和线下景点展览来实现资源传播方式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打造红色文化十足的多重沉浸式、互动式的游览体验。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科学化,红色旅游资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彼此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在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后续包養的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开发、适度开发、可持续性开发原则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其融合化发展。

一要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坚持原址保护、原样修缮、原状恢复,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纳入到乡村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和修缮。二要以系统思维来推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要强化交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将已有的交通资源进行高标准的衔接,以红色旅游为中心,增修高速铁路,加速乡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从中选出该区域内有显著影响的典型红色景区,并对其进行重点提升,建立比较完备的红色旅游资源系统。要建设符合游客期望的景区公共设施,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服务系统。三要健全完善信息评价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跟进游客的反馈意见和实际需求,从而提升红色旅游服包養網务水平,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名片,促进红色旅游更好地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刘嘉宇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宁夏吴忠:做“活”文旅场景促“三交”查包養網站_中国网

“吴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素有‘水旱码头,天下大集’之称。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包養網史,沉淀出独特的文旅资源,尤其是餐饮文化,在秉承民族美食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是我市以文旅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委书记、市长王学军说,吴忠市将多措并举让文旅资源“活”起来,扩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吴忠市深度挖掘餐饮文化内涵,打造“游在宁夏·吃在吴忠”品牌,重点发力“特色早茶文化”,全市注册早包養網茶店787家,培育了国强手抓等3家“中华老字号”、民族饭庄等12家“中华餐饮名店”、玉祥楼等51家吴忠早茶示范店、牛舌酥等57道中餐特色名菜名点小吃;2023年吴忠早茶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早茶文化地标城市”“民族美食文化地标城市”。
  “让文旅资源‘活’起来,关键在于保证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而这正是美食的最基本功效”。王学军说,近年来,吴忠市共举办三届早茶美食文化节,吸引客流量240万人次;以香丁丁早茶拉面为代表的品牌早茶店节假日时,外包養網市县食客占40%以上、区外占10%以上。“一壶八宝茶、三四碟现调小菜、七八份精致面点……早茶不仅仅是体验美食文化,更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天南海北食客共聚一堂,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就在感受特色美食、畅谈人生快事间悄然开展。”
  “美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通过美食吸引游客,可以有效提升各民族交流水平,而要想进一步拓宽各民族交往空间,则需要打造出一条条精品文旅线路,给慕名而来的游客更多参与机会。”王学军说,在以包養美食资源揽客的前提下,吴忠市布局了“一核三带”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精心开发了“民族团结薪火相传”“听红色故事”等32条特色旅游线路,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5个,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除了早茶文化外,游客还可以在吴忠身临其境感受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力争让壮美山河、历史遗迹讲故事,让游客在游玩中感悟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厚重历史。”
  “品美食、逛美景都是让游客直观感受,‘以物叙事’不说教;而让游客‘听故事’‘动动手’则是我们做‘活’文旅资源的关键一步,用特色文旅产品来丰包養富各民族深度交融内涵。”王学军说,吴忠市创作了《红色记忆》《兰花芬芳》等一批文艺作品,培育了盐州胡旋、黄河谣、游九曲等一批演艺及体验项目,推出了八宝茶、手抓羊肉、精艺裘皮等一批非遗产品。“调动起游客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考、动手中感受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据了解,吴忠市有3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47%;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深刻改变着吴忠市,2023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6万元、1.88万元,增长5.9%、8.4%,高于全国0.8、0.7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25%,高于全国1.95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杨稳玺)

查包養網新华全媒+丨我国视障人士首次使用无障碍格式文件完成结婚登记_中国网

3月12日,新人张女士和王先生在进行结婚宣誓后展示无障碍版结婚誓言。

当日,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宣誓厅里,新人张女士和王先生手捧结婚誓言,共同许下携手一生、白首不离的诺言。

宣誓台前,王先生一身西装,难掩激动;张女士穿着红色旗袍,包養網连酒窝里都盛满幸福。与其他新人稍显不同,他们面前那份记录着结婚誓言的文件上,一个个小小凸点排列有序。在宣读誓言时,张女士的双手始终熟练地摩挲着这些凸点。

张女士和王先生都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王先生能勉强看清大字,张女士只能感受到微弱光感。

为了让这场特殊的婚姻登记有爱无“碍”,在了解了新人视力情况后,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专门制作了盲文版、大字版无障碍格式的结婚登记告知单和结婚誓言,这也是我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包養網碍格式文包養網件。

2023年9月,我国包養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对无障碍社会服务进行专章规定。此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正是一次有益探索。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包養網心得

4月第一天覓包養經驗蒸個葷

包養網包養網
包養網客,假如包養一個月價錢包養管道你要檢包養網包養網單次本帖包養行情暗藏包養甜心網內在的包養網車馬費包養網包養價格包養一個月價錢務請包養妹回應包養包養軟體包養感情包養


來自自得包養價格ptt包養行情包養網VIP包養女人APP長期包養 包養甜心網6包養軟體.包養價格ptt包養合約女大生包養俱樂部6包養.1

水電維修價格河南日報

□本報記者 逯彥萃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台北 水電行記者 馬鵬宇 本報通信員 李振濤 王世冰裝潢設計

“好傢居清豐造,買中正區 水電行傢居到清豐”叫響全國。

已經的“木匠之鄉”又迎來瞭高台北市 水電行光時辰!6月15日至18日,第六屆中國·清豐綠色傢居展覽會在清豐縣舉行。

在展覽會上,顧傢、芝華士、擺佈、紅星美凱龍、竟然之傢、南洋迪克等500餘傢著名傢居企業和1.2萬餘名經銷商齊聚清豐,規格範圍均創汗青新高。現場不雅展人數達16萬人次,線上不雅展人數達23萬人次,傢博會成交訂單量達195億元。現場簽約企業23傢,總投資達324.6億元。

傢居行業“年夜咖”緣何情願齊聚清豐、投資清豐?這與本地的財產基本不有關系。

清豐縣水電裝潢現有傢居企業295傢,年產傢居280萬套(件),傢居財產年產值310億元,從業職員5.95萬人,早已成為全國集聚度最高、成長潛力最年夜的傢居集群之一。

財產集群曾經成為項目投資的強磁場。

“這裡從‘木匠之鄉’變身‘傢大安區 水電行居之都’,稱號之變折射的是財產迭代進級。”濮陽市政協副主席、清豐縣委書記曹擁軍說,“此後清豐將充足施展科技賦能感化,推進財產鏈走向更高端。”

生孩子經過歷程智能化

6月20日,全友傢私清豐基地二號車間,多條智能化生孩子線上,機械手臂從令如流,原資料上機、切割、封邊、拉槽、鉆孔、進榫等工序趁熱打鐵,誤差度被把持在0.08毫米以內。

人頭攢動、電鋸轟水電行叫、木屑飛揚,還攙中正區 水電行雜著刺鼻的油漆味,台北市 水電行這或許是民眾印象中的傢居行業生孩子車間。實在否則,現在,在清豐傢居企業的車間裡,智能化裝備有節拍、有韻律地主動運轉,全部車間沒有粉塵、沒有異水電師傅味。

“我們投資1億餘元停止智能化改革,有“任何時候。”裴母笑著點了點頭。瞭‘智能木工’,一套傢具的生孩子周期從本來的30天延長至7天。”全友傢私清豐基地擔任人駱德偉先容。

近年來,清豐縣繚繞財產鏈安排立異鏈,鼎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改革,積極引進焊接機械人、數控機床、主動化噴漆房等智能化裝備,全友、誼木印橡、麗曼儷、西方冠雅等一批智能化項目接踵投產。同時,應用年夜數據、雲盤算技巧、3D模仿技巧,完成線上平面模仿design、特性化定制與線下年夜範圍生孩中正區 水電行子立異融會成長,智能傢居企業焦點競爭力疾速晉陞,完成瞭從制造到“智造”的富麗蝶變。

在位於清豐縣的麗曼儷傢居無限公司,傢居制造向“智造”邁進的傑出態勢已躍然浮現。

“這臺機械人的弧焊工藝具有分歧擺動款式效能,可在分歧型材長進行搭接、角接、單邊等多種焊接,不會呈現不平均、焊穿等景象,零部件之間對接焊縫和角接焊縫間隙小於1毫米。”立足全主動焊接機械人旁,麗曼儷傢居無限公司擔任人張顯國細致地講授道。

財產散佈集群化

“傢居生孩子是綜合性財產,可以帶動包含新型資料、軟件開闢、柔性制造、“是的。”藍玉華輕輕點了點頭,眼眶一暖,鼻尖微微發酸,不僅是因為即將分開,更是因為他的牽掛。聰明配送在內的高低遊、擺佈岸聯繫關係財產超千種,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財產鏈帶動效能。”清豐縣傢居財產辦事中間主任信義區 水電李占樂說。

近年來,清豐縣充足依托傢居財產成長上風,凸起“綠色、特性、台北市 水電行智能”導向,以強鏈延鏈補松山區 水電鏈為出力點,立異實行“財產鏈鏈長+商會會長+批示長”的“三長制”任務形式,出力繪制傢居財產鏈圖譜,公道計劃結構古代傢居全財產鏈集群,接踵引進魯麗木業、南洋迪克、聖奧科技等龍頭企業信義區 水電,重點打造清豐國際傢居博覽中間、年夜明宮傢居建材城、萬隆傢居資料城等傢居物流供給鏈鏈主型企業,已建成傢居含淚吞下苦果。財產轉移園區9個、原輔資料城3個、專門研究發賣平臺2個、專門研究展覽平臺1個,構建起傢居生孩子、資料配套、商貿暢通、展覽辦事“四年夜新屋裝潢板塊”。

同時,清豐縣與寧波智能制造財產研討院一起配合,中正區 水電成立瞭濮陽市古代智能制造財產研討院,加速推進清豐傢居裝潢設計轉型進級;與豫檢團體簽署計謀一起配合協定,打造國傢級傢具查驗檢測中間,為傢居財產品德保駕護航;組建清豐縣傢具技工黌舍,以“工學瓜代”的方法為當地傢居企業培育保送各類技工職員。

在此基本上,清豐水電裝潢縣充足施展傢居研討院平臺感化,晉陞企業design研松山區 水電行發才能,往年以來共請求外不雅design、適用新型等專利690餘項。

“今朝,實木、板式、軟體、辦公、飯店、講授、保養、傢紡等全業態成長有序推動,相干產物加快迭代進級,完成瞭從以前傳統的手任務坊到於是,他告訴岳父,他必須中正區 水電回家請母親做決定。松山區 水電結果,媽媽真的不一樣了。她二話不說,點了點頭,“是”,讓他去藍雪詩府環保科技、全屋design、智能制造的改變。”清豐縣委常委、宣揚部部長、副縣長程春艷表現,清豐縣將持續推進清豐傢居財產向多維度、復合型財產鏈擴容。

將來成長綠色化

綠色傢居在清豐傢居中占比擬年夜。

曹擁軍說,清豐縣聚焦扶植“綠色傢居強縣”成長目的,力爭用三到五年,完成傢居財產產值600億元以上。進而完成從實木傢具、智能傢居、傢電傢紡到全屋定制中山區 水電的全財產鏈成長。

若何盡快完成這一目的?

近年來,清豐縣保持“二分之一”任務法,深化鏈條式招商,繚繞全財產鏈招商,進一個步驟優化營商周遭的狀況,政企學研用配合盡力,把清豐打形聽。成信義區 水電行全國傢居企業中山區 水電行競相投資興業的熱土。

為此,清豐縣重要引導帶隊赴北京、廣東、成都、江西等地,對接庫斯、南邊、魏橋紡織等著名企業,傾力助推傢居財產集群集聚成長;保持縣委常委會會議、當局常務會議中山區 水電行、重點項目周調劑會、現場辦公會等推大安區 水電行動機制,加大力度研判調劑,高效推進落實,處理企業“急難愁盼”題目126件;“萬人助萬企”運動、“六有”任務法、“放管服”改造、開闢區“管委會+公司”改造等任務落實落細,“人人都是營商周遭的狀況”已成為清大安區 水電行豐縣高低的思惟共鳴,清豐“親商、愛商、安商、巨賈”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今朝,投資30億元的國際傢居博覽園等項目扶植如火如荼,商貿物流園蓬勃成長;誼木印橡、一品龍騰、皇甫世佳等企業完成擴資改革,實木信義區 水電行傢居財產園提質增效;全友“是的。”她淡淡的應了一聲,哽咽而沙啞的聲音讓她明白自己是真的在哭。她不想哭,只想帶著讓他安心,讓他安心的笑容傢私、麗曼儷、諾椿閣、瑞爾等一批智能化傢居項目建成投產,智能傢居園已具雛形;投資35億元的建尚紡織加快推動,投資60億元的海融紡織智能制造園、投資5億元的唐盛紡織行將開工,傢紡財產園鏈條漸成……

“組合拳”之下,清豐古代綠室內裝潢色傢居財產不竭提檔進級,成為濮陽甚至河南的一張亮麗手刺。

学生老缺勤,日本让机器人替上课,缺勤学生可远程进行查覓包養價格交流_中国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熊本市教育包養委员会正为缺勤学生增多而困扰。据今日日本网8日报道,为缓解缺勤问题,委员会计划在教室放置机器人代替缺勤学生上学。报道称,这些机器人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和扬声器,缺勤学生可以远程与教室的同学们交流。此外,机器人高约1米,可以在校园包養網價格周围移动或参加校园活动。

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因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而缺勤的学生回归学校和社会。“有些学生在沟通上有困难,但并非拒绝沟通。”该委员会发言人称,“这些机器人提供了一种降低参与障碍的方法,我们希望这会鼓励学生们回包養網價格到学校。”

在开始阶段,委员会计划投放两个机包養網器人,由学校申请使用。但有人质疑该计划,认为使用机器人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存疑。同时,这些机器人既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与“社恐”学生的愿望相悖,且仅两个机器人的规模很难覆盖实际的需求。(包養網王点典)  

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查包養app进展及发展建议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据估算,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高温在1992—2013年使全球经济损失约16万亿美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热高湿环境、海平面上升、河流泛滥等气候变化灾害对中国农业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粮食和经济安全面临冲击。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与部门已积极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政策效果的实现离不开与公众心理的适配。心理学研究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显著影响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行为。探索气候变化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如何反作用于公众的气候行动实践,对于全民共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视日益加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同时纳入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工作的重点领域,并强调了公众在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中的重要性。此外,《适应战略2035》还提出要识别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脆弱人群,建立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国际上,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与政策实践正在快速发展。科学研究层面,气候变化心理专家不断积累和总结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规律,据此提出气候应对行动干预措施,并通过国际权威期刊广泛传播;实践应用层面,美国耶鲁气候变化沟通项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欧盟“欧洲晴雨表”等多国调研机构连续多年进行公众气候变化心理追踪,并据此为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指导。我国的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前沿水平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定位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不相匹配。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当前亟待加强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研究与应用,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目标。

据此,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气候变化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气候变化对公众心理健康和行为反应的影响,分析阐述该影响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将心理学研究纳入气候变化宏观减缓与适应行动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与时俱进、适应我国基本国情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和应对行为的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心理健康

近20年来,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致灾的形式包括:持续几天的急性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水、野火、短期热浪;持续数月或数年的亚急性天气事件,如长期的高温(或热浪)和干旱;持续到21世纪末甚至更长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如高温、海平面上升。每种形式的气候变化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损失财产、减少收入和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生产力、加剧媒介传播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破坏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恋和联结、诱发社会冲突和群体间暴力,最终对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经历急性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心理包養網心得与精神障碍。焦虑和情绪障碍发生率会随着极端天气频率升高,继而引发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降低睡眠质量,提高自杀意念,以及由于失去生存家园带来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缺失。急性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灾害程度越严重、女性(相对于男性)、年龄较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少数族裔、有过往精神病史、家庭不稳定及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都会加剧人们经历急性极端天气事件后的心理与精神障碍危机风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居民尤其容易受到这些后果的影响,因为他们更多地暴露于极端天气事件,而且高度贫困使获得援助服务更加困难。

持续数月或数年的亚急性天气事件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研究发现,热浪持续时间越长,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破坏性越显著。高温热浪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刺激生长激素和催乳素升高,造成身体脱水,从而损害认知功能,对于原先就患有痴呆、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群体的影响更甚。长期干旱会导致食品供应中断和阻碍经济发展,通过破坏社区社会结构导致心理压力、广泛性焦虑和抑郁,对于原住民和发展中国家居民尤甚。儿童则由于生理脆弱性、与环境互动的独特性、有限的适应能力等原因,更容易受到长期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心理健康影响。

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相关事件所带来的生存威胁使得人类的应对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带来最严重的心理健康后果。这些对未来气候变化威胁的忧虑表现为“气候焦虑”(climate anxiety),也被称为“生态焦虑”(ecoanxiety)。大规模跨国人群队列研究表明公众气候焦虑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向影响,与抑郁和焦虑障碍显著相关,严重情况下会引发惊恐、食欲不振、易怒、虚弱和失眠等问题。作为慢性压力源,气候焦虑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尤其突出;气候变化与认为“政府对此不作为”,可能会对儿童和年轻人产生长期、渐进且深度的心理健康损害。

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影响个体相应的减缓与适应行为

气候变化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进而影响个体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行为。例如,直接经历洪水、野火、干旱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信念、风险感知与担忧,而这些气候变化认知和气候变化情绪反应将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反应。

气候变化认知指对气候变化客观现状的主观感知与评价。一般包括:气候变化信念(belief in climate change),指个体对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的认知;气候变化归因(cause of climate change),指个体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引起;感知气候变化影响(perceiv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指个体认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或者从影响程度大小来进行评价,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作为基本共识,询问人们对气候变化在特定区域(如全球、本国或本地区)、特定人群(如自己、家人、外国人)、特定时间点(如现在包養網排名、未来)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程度;气候变化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指个体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态度和感知,主要衡量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形象性、灾难性和可控性的认知表征,构建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地图。

气候变化情绪反包養網应研究中,目前被关注最多的是气候变化担忧(climate change worry)和气候变化焦虑(climate change anxiety)。气候变化担忧源于个体持久、重复且难以控制的对气候系统潜在灾难性变化的认知加工,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不同于气候变化担心(climate change concern),气候变化担忧是高度个人化的,与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气候变化威胁密切相关。气候变化焦虑则与气候变化感知相关,即便未直接经历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个体也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焦虑,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焦虑可能比对气候变化的恐惧更为普遍。此外,希望、愤怒、内疚、悲伤、感兴趣、厌恶等各类情绪反应也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

减缓与适应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宏观层面。减缓需要在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而适应则需要在气候治理中对这2个系统在风险管理与识别的基础上采取调整措施,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个体微观层面。减缓和适应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既需要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方式转型,通过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行动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也需要通过支持气候适应政策、知识学习、购买保险、获取物质与心理援助等行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升物质与心理韧性,减少消极影响、增加积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情绪反应对其个人参与减缓与适应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影响公众的减缓行为(如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气候变化心理影响个体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如果个体认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并由此产生内疚感和责任感,则更愿意接受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选用高能效家电、节约能源。气候变化心理影响个体的规范意识。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感知有助于提升集体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规范认同,将气候变化应对转化为一种社会风尚,从而使得公众更愿意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气候变化心理还会影响个体对气候信息的关注。对气候信息关注方向的改变,会进而带来态度改变并促成行为改变。研究显示对气候变化的消极情感和高风险感知是公众关注气候变化信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获取的信息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紧迫性感知,继而鼓励公众践行更加低碳的生活模式。

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影响公众的适应行为(如提升物质与心理韧性)。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归因及风险感知能够有效提高公众对气候政策的支持度,如碳税政策、化石燃料增税政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队通过2020—2021年全国大样本纵向调研,分析公众对碳普惠政策支持度的影响因素,发现气候变化的感知对碳普惠支持度具有重要解释力。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担忧、兴趣、希望等情绪反应会影响公众对气候公共行动和政策的支持度。公众对环境与气候相关话题的关注和参与也能够提高气候政策支持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队在2020年底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大范围调研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信念、气候变化归因、影响程度感知与担忧显著提高了其对气候与环境话题的关注度,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气候变化议题讨论,如从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获得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并将其在人际网络中扩散,这使得人们对出台的气候政策或展开的公共气候行动具有更好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气候变化影响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气候变化对个体心理健康及减缓和适应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过程受到多层面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从而使得个体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呈现出差异性和规律性。以下从4个层面进行阐释。

个体特征

整体来看,女性、年轻人、高学历人群和低收入者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更高、情绪反应更强烈。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性别和年龄如何影响气候变化认知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甚至有的研究发现收入对气候变化认知的影响相对较小甚至无关。

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生态世界观反映了个体关于自然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念,会影响到个体对更具体环境问题的信念和态度,如气候变化风险感知。自我增强价值观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利益,自我超越价值观则激励人们超越对自我利益的关注,后者能提高个体的气候变化信念、人为归因、风险感知和担忧。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影响甚至高于个人的综合科学素养,因此在气候变化心理的研究中受到较高重视。

个体的认知能力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界之间系统关联的认知称为系统思维,直接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信念、人为归因、风险感知和担忧程度。另一方面,自我评价为关心环境、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个体,更能感知到气候变化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福祉的威胁,从而引起更高水平的担忧。此外,越信任气候科学家、确信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高度共识、相信气候科学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个体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情绪反应更强。

人际与社会互动

亲密关系的社交圈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亲朋好友间更高的信任程度有助于气候变化知识在夫妻、亲子及朋友之间的传递,从众的压力也会促使人们改变自身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促进气候变化心理趋同化。

教育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认知。气候变化教育能够直接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地方、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造成的严重影响。实证研究也发现儿童参与气候变化主题的教育活动之后,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和相关知识水平显著提升;气候变化教育对成人气候认知塑造同样有效。

媒体宣传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一般而言,科研机构出版的科学评估报告、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布的新闻都会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对气候变化通常保持积极应对的科学态度,这些信息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意识。在美国,有研究发现非保守党派的媒体报道有助于增加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气候变化信念;然而,这些媒体报道发挥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作用,科学信息的作用反而微乎其微。

区域自然与文化特征

全球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群的气候脆弱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人群的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存在差异。各地普遍表现出对气候变化事实的高确定性,但对气候灾害风险的担忧在气候脆弱性程度高的沿海(如日本、菲律宾)、生态破坏地区(如巴西)和经济落后地区(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尤为强烈。美国非白人所处自然环境更恶劣、经济发展水平更低,比白人面临更多的气候变化风险,因此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水平更高。

各地文化信仰体系差异会塑造出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进而产生气候变化心理的区域化差异。相比个体主义和等级主义文化,集体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下的人群会更加考虑自己的后代或关注气候公正,从而感知到更高的气候变化风险。从文化传统与传承来看,中国文化受儒释道深远影响,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信念,而犹太教和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文化认为自然应该臣服于人类,这可能导致中国人对气候变化威胁感知更敏锐。跨国调研显示在中国感知到气候变化已经产生威胁的人群占比是美国的2倍以上。

国家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与制度化程度

国家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与制度化程度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和气候变化实际应对能力产生影响,因而也会对民众如何认识气候变化、如何对此做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国家或地区气候变化制度化程度较高,强调法律框架、经济增长和脱碳的协同作用,如英国设立了独立的专家机构来指导和评估气候变化,并将气候政策主管部门并入商业和产业战略部,能够自上而下充分调动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因此公众普遍确定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担忧。有的国家或地区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度化程度较低、缺乏对气候知识的重视、没有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相联系(如沙特阿拉伯),公众缺乏足够的资源与渠道获取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对气候变化的人为归因程度低、风险认知不足。

西方政治制度带来的公众政治意识形态分化导致民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分化明显,由于差异化竞争、利益集团差异和意识形态极化,西方不同政治派别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不同。出于对归属党派的身份认同感,政治左翼分子(如美国的民主党、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工党支持者)比右翼分子(如美国共和党、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保守党)对气候变化现状及气候变化的人为成因更为确信。在政治意识形态两极分化普遍存在的西方国家和地区中,尤其是北美(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德国、英国最明显,其次是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气候变化心理的两极分化也十分显著,美国尤为突出,且分化趋势日益扩大;发达的亚洲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差异也会影响气候变化担忧,如以色列和日本。但是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党派意识形态分歧并不会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在中国,并不存在多党制下的个体左、右翼政治意识形态差异,公众几乎不存在对气候变化事实的怀疑(不到0.5%),而对比研究中的德国(大约10%)和美国(超过21%)公众对气候变化持怀疑论者均占较高比例。

加强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与应用,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个体与气候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心理互动不仅对自身福祉具有重要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个人与社会气候应对行为,并作为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剧或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因此,无论是直接通过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能力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意识,还是通过完善气候政策设计从而减少公众碳足迹,都必须立足于对公众与气候系统互动过程规律的科学把握。针对当前我国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的现实需求,提出如下5点建议。

加强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的数据库建设

建议有关部门和科研资源部署机构设立专门项目,支持开展系统的公众气候变化心理调研,为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本领域基础数据库。

目前,国际上各类研究团队已经对公众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进行了长期系统调研。欧美国家依据公众气候变化认知的心理特征,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类型,如“4类印度人”、“6类美国人”、“5类德国人”]等,并对政策制定、宣传教育、气候传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我国针对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与态度的调研起步较晚,尚缺乏系统部署。例如,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于2017年发布了《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报告内容覆盖中国内地32个地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样本量仅4 025人,且自此之后未持续追踪与及时更新;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于2021年对广州、深圳和佛山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调研,发布了《珠三角地区社区居民气候变化认知调研分析》,报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但调研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建议负责气候变化、心理健康和灾害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政府部门,将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纳入气候变化监测全局部署,建立覆盖应急心理准备、应急心理响应、应急心理处置、事后评估与改进全过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对气候变化心理进行监测,有助于把握气候变化心理的区域特征,识别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气候变化心理典型特征,判断气候变化潜在灾害的风险区划,加强相关人力、物力、财力应急资源的前期储备。基于追踪数据,可以纵向揭示气候变化心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掌握地区发展、人口迁移、自然地理环境改变等外部因素对气候变化心理的影响,考察不同条件下公众心理因素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作用程度,依据气候变化心理动态变化规律适时调整政策和公共行动。当前,我国针对气候变化客观风险以及重点群体的监测已建成综合气象观测和预警系统,若将不同区域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纳入追踪监测体系,可以依据气候变化心理识别哪些地区人群具有高度的气候变化心理适应性(如气候变化认知程度高、风险意识强、负面情绪反应能够有效驱动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但不会引发精神障碍),结合客观气候变化致灾可能性(如地理环境复杂、经济与基础设施落后、政策保障不完备等),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前部署相应物质设备与应急心理服务资源,做好应急心理准备;能够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心理响应和面向直接受影响人群的应急心理处置;在应急心理处置结束后进行评估和改进,完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优化气候变化全民行动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提高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力度,优化气候沟通内容和模式,全面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和意识素养,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气候变化教育可以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环境中进行,包括教室、实验室、诊所、博物馆、互联网等,同时应确保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各种类型的教育项目应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人类如何与自然互动、气候变化如何从一系列复杂的物理与人类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以及气候变化如何与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滥伐森林等其他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的认识。此外,气候变化教育需要注意对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关注,指导人们如何识别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感受,并以积极的方式表达和采取行动(如寻求社会支持),避免教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替代性创伤,导致抑郁、创伤后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

气候变化的大众宣传目前主要体现为“小、散、杂”等特点。虽然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时间内会有计划地组织环境与气候宣教,但是活动规模往往较小,各地水平参差不齐,公众参与度和对气候变化关注的持久度难以得到保障。

从长远看,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应当加强体系化和标准化建设。将气候变化纳入各级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气候变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由跨学科专家编制专业的气候变化教育材料(如教科书、视频、户外项目等)。在学历教育体系中,应当为心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课程、研究经验分享、实践和实习指导及资助,加大相关领域人才储备。在科学传播体系中,应当通过多元资金筹措等方式加强相关宣教产品研发,提升气候变化大众传播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应用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客观规律助推国家气候战略实施

建议生态环境、气候谈判等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参考国内外气候变化心理监测体系的情报数据,将气候变化心理因素纳入我国及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制定;与科研机构及智库合作,及时把握我国及其他缔约方国家民众的气候变化心理动态,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博弈谈判中的主动性、在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心理学在揭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看法与态度、参与缓解与适应行为的动机、包養網设计行为干预方案、缓解心理健康威胁等方面已经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但其潜力的充分发挥还需要该领域专家学者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更广泛的参与,包括但不限于科学教育、决策制定、组织行为、风险评估及灾害应对,并充分融合到这些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公众层面的制度实施及政策效果综合评估中。

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出台,应充分考虑和遵循气候变化心理的客观规律。重要政策出台前应依据区域气候变化心理典型特征选择试点区域,如将气候变化认知水平高的地区作为碳市场试点地区;政策实施时应将气候变化心理纳入政策参与度影响因素的考察中,据此调整政策以促进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如气候变化心理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支持度的影响与如何对后续的实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政策效果评估以及政策改革时,应将气候变化心理纳入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考察中。

加强心理学与气候变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视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加大相关方向科研投入,尤其是支持气候变化相关学科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提升对公众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念、态度、认知的科学认识,推动科研成果应用于公众科普宣教、气候实践和社区参与等活动,从宏观气候治理上促进政策制定及国际气候合作。

气候变化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心理与公共政策的交叉研究领域已有一定研究积累包養,聚焦在气候变化心理反应最终如何促成行为改变。已有研究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气候变化的外显和内隐认知、基于行为决策与社会规范等心理学视角研究家庭节能行为决策过程、会展节水行为、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低碳化的心理动因、公众碳普惠支持度的心理因素等,此外,对我国居民生活节能引导政策的效力与效果评估、农村绿色能源消费引导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绿色消费监管政策模拟实验、信息框架心理操纵等方式对绿色消费政策如何落地、基于实验室模拟实验考察优化碳普惠制度设计的方案等研究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队关于“我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研究成果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等文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气候变化心理学还有待与更多学科交叉合作。能源、环境、材料等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加强对个体行为碳足迹的有效评估以及研制更高能效的日用设施,在此基础上与心理行为干预紧密结合,提高行为干预的实际效益。影响公众低碳行为的因素不仅包括内在心理感知和动机,也包括客观因素评估,如绿色产品的价格、便利性、使用寿命预期,居民践行垃圾分类所需的社区基础设施等。因此,产品研发、社会治理等学科与心理学合作研究,有助于从内外部条件上共同促进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为气候变化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奠定了基础。目前来看,我国在气候变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与国际水平相比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均有差距。随着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加强气候变化心理研究,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气候变化心理学迫在眉睫,而这也将为我们优化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孙彦、陈雪峰、龚园超、田健池、纪泽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李杨,北京工商大学;郭红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韩锦,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张林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编审:金婷,《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国查包養網站新办就“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举行发布会_中国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7月6日(包養網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也就是“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9场。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先生与大家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主题进行交流。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先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先生,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先生。

下面,先请怀部长介绍情况。

2023-07-06 10:01:00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特别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特别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关情况。

我们知道,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为教育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对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作出明确部署。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党组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内涵要求、目标路径,启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结合主题教育,把党中央指示和人民期待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重大课题。

一是抓好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为未来成长成才打牢基础。

二是建强高质量体系。新时代十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扬起高等教育龙头,打造职业教育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谋划建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教育开放的大门始终敞开。本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四川成都开幕,我们热情欢迎世界各国青年,共赴青春之约,共同成就梦想。

三是聚焦核心功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高等教育助力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校这些年产出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我们将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更好地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上先行先试。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等重大项目,聚力攻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这一难题。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建设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一体两翼”格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是激发动力活力。我们深知,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我们将发挥政策、制度、机制的驱动与牵引作用,用好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教育综合改革各方面各环节,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优秀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农村学生,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4.2厘米和4.1厘米。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升级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好用好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强国家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以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先向各位朋友简单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和我同事非常高兴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

2023-07-06 10:13:41

陈文俊:

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2023-07-06 10:13:58

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最根本的在于人才。请问,教育部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体有什么考虑?具体有什么样的举措和布局?谢谢。

2023-07-06 10:19:21

怀进鹏: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学生和群众普遍关切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坚持将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以及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我们坚持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特别是在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基点的作用中,积极做好工作。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我们通过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启动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目前重点依托了77所高水平大学的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3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梯队网络”。与此同时,还加大力度在人才培养中开展基础研究,在加强基础研究中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能力。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我们系统性布局建设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推进产教融合,我们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医师学院,培养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的好医生和大医生,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并分类建设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50家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加快涉外法治、国际传播、经济等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打造“中国金课”。着力在考古、非遗、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传播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是着力培养更多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目前,我们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将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谢谢。

2023-07-06 10:19:51

封面新闻记者: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下一步,教育部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请问对近一段时间网上出现的“山河大学”怎么看?谢谢。

2023-07-06 10:29:57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很高兴回答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知道,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今年教育部把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作为今年九项重大工程之一推出。

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创新。一是要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二是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先导力量。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两个先行先试”。一是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

我们的主要路径和方法是“三个有组织”。一是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三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还将坚持“三个融合”。一是深化职普融通,把区域內大学和高职联动起来,培养全链条、各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把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作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强化科教融汇,我们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综合改革中还强调“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目标导向,主包養动揭榜国家的重大任务,锚定顶尖水平开展前沿攻关;二是强化问题导向,通过深入调研,聚焦突出问题,“一省一策”“一校一策”推进实施;三是强化效果导向,以落实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共同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试验区式的改革,凝练形成创新范式。

在“两个先行先试”中,我们还着力做好“三板”。一是拉长长板,推动试点高校在已经具有国家比较优势的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引领发展的新优势;二是补齐短板,聚焦“卡脖子”领域进行集成攻关,推动实现“突围破局”;三是锻造新板,面向未来10-15年的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在科学源头的原始创新和重大根技术研发方面以及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抢占未来先机、引领未来发展。

关于刚才记者提问的“山河大学”的问题,我们也关注到了。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教育部将围绕增强国家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谢谢。

2023-07-06 10:30:12

华尔街日报记者:

现在中国大学生失业率高达20%,这是否反映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些缺陷?现在中国的高校正在做怎样的努力,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在哪些领域还可以改进?谢谢。

2023-07-06 10:35:37

怀进鹏:

谢谢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你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今后会就这方面加大努力。下面请邓传淮先生回答提问。

2023-07-06 10:36:00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邓传淮: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023届我国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全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进程。“促进行动”概括起来就是“六个着力”:

一是着力拓展就业岗位。指导各高校有针对性地访企拓岗,挖掘更多岗位,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保持校园招聘热度和毕业生参与度,提升招聘供需的匹配度。

二是着力加快招录进程。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录。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社区专项”等基层项目。会同卫健部门首次启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

三是着力做好政策宣传落实。编发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和各地促就业“政策地图”,开展政策解读,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充分知晓并用好政策。

四是着力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对尚未落实岗位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抓紧组织各类实习见习活动,帮助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尽早落实去向。

五是着力做好重点帮扶。指导各地各高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为低收入家庭等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正在举办“宏志助航”等专场招聘,欢迎毕业生参加。

六是着力做好离校“不断线”服务。教育系统将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到三个“不断线”,即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与人社部门做好接续,确保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多种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对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契合。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系统的职责所在,情感所系。当前正值毕业季,我们将努力跑出就业加速度,帮助更多毕业生就业。借此机会,我们也希望广大用人单位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做好人才储备。也诚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贡献更多力量。谢谢。

2023-07-06 10:36:16

怀进鹏:

这个问题我们这位记者朋友提得很好,我想借此机会补充一下。刚才传淮同志已经作了很好的说明。我想说的是:

第一,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1158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个百分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走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学生的就业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关注的。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极其重视。从7月2日的数据看,比同期就业率高出2-3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共同包養努力下,我们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看到这一千多万20多岁有知识、有理想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会为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活力,为企业创新、研究带来极大的活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要积极支持、创造条件,使得大学生有工作,特别是兜好底线,对家庭困难和生活中需要帮助的毕业生提供支持。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和社会、教育部积极努力,保证为每个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至少三到五个岗位,以更好地适应和支持他们,我们叫做兜牢底线、激发活力和创造动力,对这些方面我们是坚定不移要支持的。

第二,教育教学和学科设置、结构也要不断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保证匹配度,又要适度超前。劳动力市场和大学生的人才供给,要实现有效匹配、又要有效超前,这对高等教育结构、区域教育调整和布局提出了新要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学以成人,还要学以致用,同时社会发展还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第三,现代社会发展中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和十年前、五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我听到有学生讲,他有很多的学业和职业选择,不一定回到家乡,可能到外面闯几年,有的想法家里未必完全支持,他觉得可以选择灵活就业,还有其他的方式,他觉得可以再看看,手里拿到几个offer,再等等。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加提倡积极的就业观念,通过实践、通过就业来理解社会、奉献青春、创造价值。我们特别感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很多企业看到了人才发展对于企业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与教育系统同题共答,推动社会更好发展,为人的全面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我就补充几句,因为这的确是我们关注的大问题。谢谢您。

2023-07-06 10:47:18

红星新闻记者: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是党的二十大的明确部署。教育部将如何推动实现这个目标?谢谢。

2023-07-06 10:48:03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 刘自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义务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各方面都非常关心。2021年,全国所有的县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规划目标,到2035年全国绝大多数县域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们将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

第一,补齐短板,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装备、学校班额等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生活环境。

第二,抬高底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强化以城带乡,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第三,抓住关键,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有序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比如将到农村学校任教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和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对培养输送优秀骨干教师的学校给予奖励支持。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第四,数字赋能,推进资源共享智慧化。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平台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五,促进公平,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办民办同步招生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资助帮扶制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围绕以上五个重点,进一步健全了政策保障体系。我们将多措并举,推动这些任务落地见效,积极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确保到2035年如期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谢谢。

2023-07-06 10:48:3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注意到教育部从去年开始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国家“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了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奖。请问下一步将如何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谢谢。

2023-07-06 11:27:59

怀进鹏: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很高兴也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2月我们主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大会。在会上我也向世界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就“数字变革和教育未来”谈了中国的思考和实践。在过去十年的基础上,去年教育部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典型应用、服务至上,为社会提供简洁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教育平台,我们提出工作的基本方式是“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用英文说就是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通过合作来加强中国教育资源的优势聚合,通过国内外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合作,来共同推进我们教育数字化、教育现代化,所以这“3C”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方法。我们期望在过去基础上把中国优质资源、数字资源和我们的智慧有效集成起来,一句形象的话就是“把珍珠串成项链”,放大它的价值,传播它的能量,更好地服务支撑教育的发展。

平台上线一年来,大概有两亿多青少年在网上学习,特别是对边远山区和农村,可以享受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优质的教育资源。刚才自成司长介绍情况时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我们的确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过去做不了的事情做好了,得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这个平台上线一年来,访问量超过了260亿次,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你刚才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在教育数字化和现代化的实践中予以了充分肯定,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总书记在“5·29”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并强调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在实践中,我们持续提升相关工作,比如慕课西部行计划,面向西部所有高校提供了19万门以上的慕课和定制化课程,这对西部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展混合式教学达到446万门次以上,学生参与学习4.95亿次。举个例子,上个月底我们在武汉召开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的时候,我们看到清华大学讲电路系统这门课,可以连接北京、武汉、贵州的学校,这门公共基础课,大家可以同上一堂课、同时提问,共同来解答,这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大家常说“孔雀东南飞”,我们在推动服务中西部教育当中,特别是在过去十年和近五年加大力度,中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个特有的“气候”,就是“孔雀西北飞”。在东部、北京的大学去西部支持当地建设,不仅当校长、做教授,还和科研人员一起在中西部高等教育中共同努力,形成团队、形成研究力量,服务区域经济和人才发展。同时我们在职业院校当中也有对口帮扶,在这些方面我们还会加大力度来推进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提升。当然也看到了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更好地服务全社会有其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使它成为我们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的重要平台,成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中心、教育公共服务的汇聚中心和数字资源的管理和评估中心。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平台和把资源变成数字,更重要的它会撬动我们的教育改革,真正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服务学校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也服务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当中我们研究能力的提升。

第二,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当前很多人谈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影响,从数字化、智能化开始,没有大数据、没有大模型、没有结合垂直领域的有效应用,对教育提升的全面性和精准性,就需要有新的思考。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力度,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更好地推动优质资源均衡,更好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能力提升。同时,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更好地提升教师能力。去年和今年在寒暑假提供教师在网上开展数字化学习,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的服务和学生的培养。这方面工作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年以来,我们利用数字教育赋能乡村教育试点,更好地组织和配置资源,我们组织4所高校近百名志愿者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面向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1600多名学生开展数字支教试验。这些方面对青少年的数字素养和技术知识能力以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次试验中,我们通过“信息技术”“艺术”这两个门类共190课时提供数字支持经验和体验。这方面不均衡不协调是存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更好的覆盖,能力提升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我们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增强教育有效公共服务能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有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不光是学习和提高教师用的,是提供公共服务产品,面向所有学生和社会的,比如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到6月底累计为2023届学生提供招聘专场95场,汇集就业岗位信息1624万条,应届毕业生1158万人提供的岗位1624万条。刚才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特殊困难学生,从历年来中央的要求和社会期待,有困难家庭学生的就业率比平常系统的学生高出两到三个百分点。所以有一些学生的就业有难度,我们要支持,有一些学生有灵活思考,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有新的追求和考虑,除了提供学习之外,数字教育平台加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把过去做不好实验,需要实践动手能力的,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也进一步加强。这是通过数字教育平台提供现代化教育的一种延伸内容,所以不是简单把课本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还有服包養务功能,还有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加强数字教育国际化。我们认为中国是开放的,中国教育建设的资源和教育的能力、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方法应该与世界分享,我们也提倡世界共同分享教育的成绩、教育的线索、教育的现代化,为全世界的人民、学生,提供有效的、更好的资源,也是提供我们更好的开放合作和人民交流的重要基础。我们也期望和不断加强中国在数字教育方面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发展数字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我们在这个方面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新问题,但更发现它对未来教育强国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会继续努力。同时它也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支撑内容。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会更好地面向,比如老年教育,更好地建设开放大学,更好地为全社会提供一个不一定都到学校去的一种学习环境,包括我们开展的青少年阅读行动,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随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数字教育不仅是技术和平台,更是一种公共服务,也是支撑未来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是未来政策、制度需要研究思考的内容。

谢谢您的提问。

2023-07-06 11:28:27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大家都知道,一流大学是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我们想知道,教育部下一步将如何推进科教融汇,进一步聚集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谢谢。

2023-07-06 11:34:17

怀进鹏:

谢谢你的提问,这也是共同关注和重点的问题,还是请吴岩同志回答这个问题。

2023-07-06 11:35:40

吴岩:

很高兴回答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过去一个时期,教育部大力推动科教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重要原创意义的成果。同时我们集聚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打造了以“天鲸号”、“高温气冷堆”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之重器,为解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主要坚持两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我们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攻关,这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集中各方面力量在组织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大力推进科教融汇,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校作为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们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国家的急迫需求给予实质性回应,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从去年以来,我们在加强有组织科研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目的就是把高校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围绕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了一批重大的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我们还将强化项目、平台、团队的一体化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速平台资源整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布局,构建多学科大团队,形成攻关合力。我们还将改革评价制度,加强政策资源保障,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同时将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等教育科技资源向重要科研任务倾斜。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我们不仅要吹响“冲锋号”,还要吹响“集结号”。也就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培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我们将主动与产业、企业对接,把我们科研的前沿阵地建到企业去,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派到能看得见硝烟,能够真刀实枪进行实践的“战场”上去,把技术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把高校科研创新的潜力变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打开新局面。我们将实施新一轮的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市共同深度开展合作,积极回应产业需求,通过组织力提升创新力,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最后我想说,要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我们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有句话叫做“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通过拔尖创新的实践来实现。我们要紧贴一线实际,引导我们的广大师生走进生产一线,就像我刚才说的,要在看得见硝烟的地方,研究真刀实枪的问题,拿出货真价实的成果。我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个消息,今年我们有一个重大突破,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战略合作,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同时一起开展资助优秀本科生的试点,这是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方式进行的全新探索。我们还将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设计划,研究建立国家科教融合创新特区,在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布局,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

谢谢大家。

2023-07-06 11:35:53

南方都市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请问教育部今后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还会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3-07-06 11:36:17

怀进鹏:

关于评价改革的这个问题,请刘自成司长回答。

2023-07-06 11:36:36

刘自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强调要抓好总体方案的落实落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总体方案印发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方面,打出系列“组合拳”,坚决推进破“五唯”。总的来看,教育评价改革开局良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形成了破“五唯”的广泛共识。国家层面配套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各地各校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影响。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评价改革进入到深入推进、需要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将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坚持破立并举、以立为本,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具体来说: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切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三是突出典型引路,切实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抓好改革试点,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四是强化监督整改,加强对总体方案违规事项的监督监测,对违规单位及时督促整改,做到令行禁止。五是营造良好环境,积极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诚信的文化环境等,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谢谢大家。

2023-07-06 11:36:47

浙报集团潮新闻记者:

我关注到近期职业教育领域有一些新改革,比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提升行动等,在未来职业教育有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划可以介绍。谢谢。

2023-07-06 11:37:06

吴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把主要任务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

所谓“一体”,就是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鼓励地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营造一种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所谓“两翼”,一是聚焦区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打造兼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市域产教融合体,也就是职业教育改革下沉一级,下沉到市域层面进行改革。二是聚焦行业,我们叫做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育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所谓“五重点”,在职业教育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打造“四个核心”,打造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师资团队,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还要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地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渠道,建设“双师型”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三是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要对标产业发展前沿,集中建立一批集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工艺改造、技术研发提供场景。四是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进一步加大职普融通力度,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我们把它叫做“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五是职业教育要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引进来”、“走出去”要统筹起来,一方面把海外、境外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来,同时鼓励中国职业教育“出海”。我们经常说的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一批项目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我们要有组织把这样一批好的项目在“一带一路”部署,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装备项目,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所在国当地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谢谢。

2023-07-06 11:37:27

中新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还强调要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请问教育部对教育对外开放形势怎么看?有哪些主要考虑?谢谢。

2023-07-06 11:37:47

刘自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开放合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场合,宣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再次就教育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积极推进同世界各国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有益进展。我国教育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开放高地建设有力提速,改革促开放力度持续加大,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断深化,中外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包養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数据:一是中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二是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三是超过130万中国留学人员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留学深造,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回国人数占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比例超过8成。

当前,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按照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地教育对外开放,为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作出积极贡献。谢谢。

2023-07-06 11:38:04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请问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思路和举措是什么?谢谢。

2023-07-06 11:46:35

怀进鹏: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中大家共同关注,也是最基础的问题,请邓传淮司长回答这个问题。

2023-07-06 11:46:57

邓传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关心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数量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1462.9万人增长到1880.4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76.01%,以225所师范院校为主体、565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教师,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省市县三级达标,国家授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授予张桂梅“七一勋章”荣誉称号,选树李保国、黄大年、张玉滚、陈立群、吴蓉瑾、刘永坦、万步炎等一批教师为“时代楷模”。这些年来,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潜心育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代越是向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发显现。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启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主要从六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高位引领与底线管控相结合,建立教师共同价值追求,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引导广大教师自律自强。二是启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国优计划”,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三是坚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第一职责,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深化实施“优师计划”。四是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化高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改革“国培计划”,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实施教师发展数字化行动。实施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加强高校教师培训。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创建。五是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着力应对人口发展新态势,以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为抓手,推进培养补充、编制、职称、待遇、岗位综合改革。适应小班化、个性化教学需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出台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和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等人才支教计划。六是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强化教师住房保障,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总书记多次指出、多次讲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育部将认真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建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谢谢大家!

2023-07-06 11:47:16

陈文俊:

最后一个问题。

2023-07-06 12:05:30

海报新闻记者: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至关重要的方面,请问教育部对此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新的举措?谢谢。

2023-07-06 12:06:14

怀进鹏: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最近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研究、思考教育的定位和方位,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要研究思考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民生中看教育,同时还要从教育自身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技发展规律来研究思考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大目标、大民生和大规律中思考教育强国,我们始终牢记的一条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是教育强国最核心的课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家都知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立德和成人是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的重要内容,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始终是高于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文化讲“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难求”是讲品德品行的重要内容。还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体现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所占的极其重要位置。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视受教育者的品德和人格养成,也是教育的一个普遍规律。古今中外都把“立德”、品德和人格养成作为重要内容。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面。

我们对教育都有一种期待。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和世界当中,就决定了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最根本的任务,也是教育强国最核心的课题。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些矛盾,这就要求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最根本任务。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也要教会学生拥有能力、走向社会,能把个人的能力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2023-07-06 12:13:57

怀进鹏:

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在面对冲突和问题时如何善于协调和解决,如何与其他同学和社会共同相处,如何与自然环境有机的配合起来。所以我们看到在面对时代变化、面对知识快速增长,特别是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演进的时候,人们对未来有很多期待,对现实和未来发展有很多思考,所以立德树人和教育的任务,是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理解自身、理解人与人之间交流。同时在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实现包容、理解和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当前教育的任务比原来更多了,但是品德和人格养成是教育当中最核心的任务。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断叮嘱的,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最核心课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党之大计。

一直以来,教育在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不遗余力。今年教育部首次在研究方面、在实践方面设立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刚才吴岩同志讲我们的“9+9”,其中就包括“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两项,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实践。在“大思政课”建设中,重点是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深化“大思政课”分层分类综合改革,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升级思政课教研系统,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实现“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就是重点围绕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心理健康品质等实施十大专项行动。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展开了。我们想建设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平台和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引领广大领导干部、教师与学生紧密结合、充分互动,共同分析学生成长、教育发展的规律及在实践当中如何更好地融合。我们要解决好“融合”这篇大课题,把立德树人融入实践当中。教育不仅有理论、有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强调行动。通过知与行的有效融合,真正由外到内地教,实现由内到外的育和学生人格的养成,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在教育系统当中重点推动这两个工程,但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是一个系统,我们要追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实施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和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把体美劳在实践过程中与学生的德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社会、了解实践。比如教育部组织学生参与并真切感受三年抗疫的实践,我们推进医学生面向基层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学生毕业后到大山去感受他的成长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把工作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组织在脱贫攻坚、扶贫工作中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感受实践的变化,感受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感受到自身贡献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完成育人的重要目标。

刚才邓传淮同志也讲在教育当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国家在教育优先发展中,不仅资源配置上要优先、政策上要优先,要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让教师更好地服务育人大课题,把立德树人这个永恒课题答好。我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发展,我们对立德树人、品格养成这一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永恒问题,将不断完善工作、不断提高能力,来共同回答好、解决好学以成人、学以致用的大文章。让我们的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社会更加尊师重教,担负好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谢谢您的提问。

2023-07-06 12:28:37

陈文俊:

谢谢怀进鹏部长和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2023-07-06 12:29:11

怀进鹏: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你们对教育的关心理解支持,我们深受鼓舞,你们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期待,就是我们重要的动力。谢谢各位。

2023-07-06 12:29:38

为了飞翔的翅膀——东京残奥会综述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查包養網心得发展门户

新华社东京9月5日电 题:为了飞翔的翅膀——东京残奥会综述

新华社记者韦骅、王亚光、李浩

还记得东京残奥会开幕式的主角,那架单翼小飞机吗?这架因只有一只翅膀而一度失去信心的小飞机,在朋友的鼓励下,重拾勇气,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和梦想一起再次飞翔。

人可以有残缺的身体,但不会有残缺的生命。“我们拥有翅膀”这一理念在过去12天里得到最佳诠释。来自全球162个代表团的4400多名运动员在残奥会上用拼搏实现梦想,用坚持重新定义可能,书写了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动人篇章。

如今,残奥火炬缓缓熄灭,但张开的翅膀不会凋零,腾飞的梦想永不落幕。

东京逐梦

经过12个日日夜夜,中国队拿下96金60银51铜,连续第五次包養实现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中国选手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女子轮椅篮球队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残奥健儿克服了东京残奥会延期一年的种种变数,用精彩的表现诠释了体育精神,把中国残疾人顽强、自信、阳光的形象展示给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残奥会是一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赛场。腿残疾了,还能跑吗?拿下东京残奥会中国队田径首金的周霞告诉你,不仅能跑,还能跑得很快。这位因脑部受损导致左腿左手肌肉萎缩的短跑选手在女子100米和200米T35级项目上均打破世界纪录,再次上演了她在里约残奥会上两破世界纪录的壮举。

“我就是我自己的偶像。”周霞说。在这个赛场上,她一直在跟自己比,一直在超越自己。

但超越的背后是艰苦的训练和长期的坚持。长期风吹日晒,让周霞的肤色变得黝黑。经常在外训练让她多年未回老家,平时与家人只能通过电话、微信交流……

经历“重赛风波”的视障运动员马佳也实现了自我突破。8月27日晚,女子自由泳50米S11级决赛,马佳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但赛后有选手提出申诉,国际残奥委会决定该项比赛于两天后重赛。

重赛就重赛,马佳依然快!她在重赛中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而且比第一次比赛的成绩还要快!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尊重了规则,赛出了风格,也赢得了掌声。

年龄大了,还能参加残奥会吗?56岁的轮椅乒乓球运动员赵平告诉你:能!他是本届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大的选手,30多岁时遭遇事故导致高位截瘫,但他没有放弃人生,而是选择重新出发去做一名乒乓球运动员。2008年,43岁的赵平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单打获得包養第11名,团体获得第三名。继续训练,终于,他在伦敦和里约残奥会上都拿到了金牌。

本届残奥会,面对小自己20岁甚至30岁的对手,他依然在小组赛和16强赛中保持全胜。他说,我站在这里,就是告诉其他人:“如果我可以,其他人一定行。”

此外,在球类项目中,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摘得银牌,这是自2008年北京残奥会夺金以来,中国队再度登上领奖台。13年的刻苦训练,在东京开花结果。

在乒乓球队里,茅经典和黄文娟既是搭档也是对手。16岁的“单腿女孩”黄文娟是乒乓球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女子团体6-8级决赛首局双打由黄文娟和茅经典搭档出战。比赛前,黄文娟有些紧张,双手冰凉,茅经典看到后,握着黄文娟的手说:“别怕,你把球接上台就行,下一板有我。”

“她就像我姐姐一样,安慰我,提醒我,给了我很大帮助。”黄文娟说。

但在单打赛场上,她们又是对手。在女子单打8级决赛中,茅经典以3:1战胜黄文娟夺冠。“这个小姑娘迟早会把我‘拍在沙滩上的’,这就是中国队的传承。”26岁的茅经典说。

东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实现了成绩和精神上的“双丰收”,运动员们突破自我、顽强拼搏、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不仅激励着无数残疾人勇往直前,融入社会,也震撼着健全人的心灵。

世间有爱

残奥会的最美风景不止在体育竞技场上,更在赛场外。

是对手,也是朋友。

站上领奖台,是每位残奥运动员的梦想,但上一刻的对手也是下一刻的朋友。

时间回到8月25日,江苏姑娘边静在女子佩剑个人A级决赛中击败格鲁吉亚选手妮诺夺冠。赛后,边静主动来到妮诺身后,帮助她推着轮椅退场,而妮诺也回身亲昵地抱住边静,成为残奥赛场暖心一幕。

在边静看来,这只是“一件应该做的小事”。她说,她和妮诺早已在赛场相识,“大家见面都会微笑打招呼,她当时对我说谢谢,然后我们相互祝贺”。

是默契,也是信任。

盲人运动员如何奔跑?刘翠青与领跑员徐冬林给出了答案。二人原本相隔千里,互不相识,但一条引跑绳让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通过这条长约10厘米的引跑绳,刘翠青把握着比赛节奏,而徐冬林,就是她的“眼睛”。

徐冬林说,两人的配合,最需要克服的就是信任。因为刘翠青的视力问题,要有充分信任的领跑员才敢奔跑。长达八年的配合,刘翠青和徐冬林已经达成了无声的默契,徐冬林只要拿捏一下绳子,刘翠青就能心领神会。

二人互相信包養網價格任,也互相成就。在徐冬林这位最合适搭档的陪伴下,刘翠青在田径的道路上跑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如果没有刘翠青,可能徐冬林这辈子都难以站上奥运赛场。

“我帮助她实现了梦想,她也延续包養網 花園了我的梦想。否则我要想站上奥运的舞台会特别困难,我真的很感谢她。”徐冬林说。

是尊重,也被尊重,而尊重有时就在举手投足之间。

8月27日,在女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卢冬以39秒54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成功摘金。领奖台上,幼年在事故中失去双臂的卢冬只能用下巴和肩膀夹着花束,单腿下蹲,让自己与其他两位坐在轮椅上的运动员处于同一高度合影。这一幕令人动容,成为本届残奥会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这一蹲彰显格局,既是卢冬对其他运动员的尊重,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

人们崇尚奥林匹克精神,正是因为奥林匹克精神不只是关乎竞技。赛场上,残奥健儿们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赛场下,他们拥抱彼此,向前辈致敬,为奋进者喝彩。同为竞技体育选手,他们理解彼此,深深知道在没有掌声和欢呼的训练场上,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残奥会上,温暖的场包養景不断上演,运动员们见证、成就、祝福彼此的成长,是心心相印的共情,也是对体育精神跨越国界的传承。

精神延续

奥林匹克精神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能够超越时间、国籍、种族、性别和身体条件等诸多限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于守望梦想、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

67岁的斯洛文尼亚射击运动员弗兰克·平特是第八次参加残奥会,也是本届残奥会年龄最大的选手;48岁的埃及无臂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马托是本届残奥会上唯一用嘴咬着球拍打乒乓球的运动员;38岁的“妈妈级”选手、已征战了五届残奥会的中国女子铁饼运动员杨月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练下去……韶华易逝,许多老将难复当年勇,纵然铩羽而归,但他们的坚守,突破自我、执着不屈的精神却似明灯,指引着后来人。

年仅14岁的库昆达克韦是本届残奥会最年轻的运动员。在这里,她与她的偶像们——新西兰游泳选手索菲·帕斯科和爱尔兰选手埃伦·基恩一起竞赛,“这给了我一个愿景,长大后我想成为像她们一样的人”。

在举重女子67公斤级决赛中,30岁的中国姑娘谭玉娇战胜自己的偶像、埃及名将法特玛·奥马尔。谭玉娇说:“能够跟自己的偶像同台,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让我更有动力去做更好的自己。”

在新星与老将同台比拼的过程中,奥林匹克精神代代相传。时间会流逝,生命会老去,但奥林匹克精神永葆生机。

曼德拉曾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你我的生活。此时,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温暖力量——带给人们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魄以及战胜困境、走出疫情阴霾的信心和决心。

今晚,东京残奥会火炬已经缓缓熄灭。再过半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将在长城脚下点燃。全球的冰雪残疾人运动员将汇聚北京,在“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会格言激励下,用汗水、勇气、坚持谱写运动的精彩!(参与记者:王子江、刘金辉、刘扬涛、赵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