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筑梦 妙笔生花——孤独症儿童作品集【组图】查包養經驗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叶开 徐林)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日,主题口号是“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让我们通过画作走近孤独症儿童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视角、体会他们的情感,以自己的行动促进全社会对孤独症人士及家庭的理解、包容和接纳。

孤独症儿童画作“阳光下的小花”(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事事如意”(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香橙”(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瀑布”(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未来科技”(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我爱你中国”(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最美玉泉花”(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多彩的你”(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瓶花”(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神鹿”(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深林深处”(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入齿便作冰雪声”(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江南”(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包養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巨龙包養腾飞”(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甜甜的草莓”(供包養平台推薦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包養網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春暖花开”(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孤独症儿童画作“蓝花”(供图: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

AI PC革命背后查包養app:普通人需要换电脑吗?_中国网

中新网3月29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一直以来,PC行业“挤牙膏”式更新备受吐槽,直至AI PC时代的到来,或将结束这种状态。

不少分析指出,PC这个“夕阳产业”或迎来重生,将专用的AI加速硬包養件集成到个人电脑,可以在效率、生产力、协作和创造力方面实现惊人的创新,“就像你的私人秘书一样。”

AI PC对配置要求非常高

什么算是AI PC?独立的前沿科技研究机构未尽研究近包養網日发布报告指出,成为AI PC必须满足五大特征,其中就包括内嵌个人大模型,标配本地混合AI算力等。

微软官网截图。

换成通俗的数字就是PC同时满足内存最少要达到16GB;模型参数为70亿;AI算力要达到40 TOPS(1TOPS代表处理器每秒钟可进行一万亿次操作)等。

不过目前对AI PC还没有权威定义,目前一个主流观点认为,看电脑是否配置了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但也有报告指出,本地AI算力指CPU+NPU+GPU的AI整体算力,并非仅NPU提供的算力。还有PC厂商认为,AI PC必须要有独立的物理按键以方包養網便“一键AI”。

英特尔中国区技术部总经理高宇近日表示,未来AI PC入门级标配一定是32G内存,而包養網心得当前16G内存一定会被淘汰,明年64G PC将开始出货。同时,AI PC对SSD性能和容量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AMD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姿丰近日也表示,AI PC实际上应该是CPU、GPU和NPU的结合,尤其是考虑到其中的一些模型可在CPU、GPU或NPU任何一个上面运行。

近日,微软发布两款AI PC,除了配备新一代处理器外,还拥有加快执行AI任务的智能计算时代核心“大脑”神经网络处理单元。

为什么要配置NPU?IDC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通用的算力平台上,CPU为主的算力结构,难以满足AI神经网络的并行计算负载的要求,也不具备经济性。

率先覆盖AI专业人士

AI PC的到来是否意味着现在电脑落伍了?普通消费者需要更换电脑吗?

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表示,AI PC的覆盖肯定还是从专业人士开始,普通消费者并不需要追求潮流更换机器,短时间内AI PC也不会出现一个绝对的能力,是以前电脑不具有的,只是一些智能化的能力会更好,未来的电脑对这些能力都会不断提升。

资料图。

据不完全梳理,目前发布的AI PC功能包括但不仅限于既可以适用于电脑任何程序,也可实现自然语言模糊搜索、理解上下文、编辑图像、长文本生成、实时翻译、一键呼唤AI、摄像头自动取景等,AI生成图片和视频也不在话下,使用起来就和自己的“秘书”一样。

未尽研究的报告也指出,AI知识工作者将成为AI PC早期用户群体,而且用户一旦体验过AI PC,将无法回退至上一代PC,这样的趋势已经在智能手机对功能机上发生过一次。

从预测AI PC的出货量中或包養也可看出PC产业走向。Canalys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 PC出货量将达到4800万台,占个人电脑总出货量的18%。但这仅是市场转型的开始,预计到2025年,AI PC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占PC总出货量的40%。

“到2028年,AI PC出货量将达到2.05亿台,2024年至2028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惊人的44%。”Canalys数据显示。

为什么是PC?

长期以来,PC产业的更新都在拼显卡、拼屏幕,再加上“挤牙膏”式的CPU能力提升,饱受诟病,甚至被称为“夕阳产业”。所以,市场有疑问:为什么AI的应用载体会选择在PC上展开?

有分析称,此次AI PC的到来或不同于以往的更新换代,或成为行业“分水岭”。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首席市场官王传东近日就表示,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让电脑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可以像人脑一样思考的个人助理,PC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

“AI PC拥有最强的终端算力,超大的本地存储和丰富的交互功能,是绝佳的生产力平台。因此,AI PC将成为AI普惠的首选终端。”王传东称。

项立刚对中新财经表示,目前为止,AI PC是在个人电脑里面配置了GPU和NPU,这样在语音识别、图形处理等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加入了人工智能处理能力,未来所有的电脑都会逐渐加入更加强大的AI能力,在AI终端方面的表现值得期待。

IDC报告也认为,PC是迄今为止最强的个人计算平台,兼具强算力与便携性的平衡,AI个人大模型与PC结合,是一次天然般配。PC最有可能成为AI普惠的首选终端,与此同时,AI也将成为PC开启第三次大升级的关键技术驱动力。

沿怒江大峡谷美丽公路感受乡村振兴“新风”_查包養中国网

中新网怒江4月2日电 题:沿怒江大峡谷美丽公路感受乡村振兴“新风”

作者 陈静

春天的怒江大峡谷,被红、黄、粉、白各色鲜花装点得生机盎然。中新网记者沿云南怒江州美丽公路一路向北,怒江边的“腊娜瓦底”乡村振兴示范园已初步建成,将在今年“五一”假期试营业;石月亮乡的峡谷溪流间,几座帐篷酒店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人神共居”的丙中洛镇秋那桶村,集体经济新产业让昔日贫困村变身“百万村”……包養網心得乡村振兴的“新风”,正在峡谷中涌动。

怒江“女婿”探索新模式 打造留得住的乡村景区

怒江“美丽公路”是国道G219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泸水市六库镇,止于贡山县丙中洛镇,全长288.3公里。沿途碧罗雪山、石月亮、老虎跳以及奔腾不息的怒江,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

图为已基本建设完成的“腊娜瓦底包養網”乡村振兴示范园一期项目。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腊娜瓦底”乡村振兴示范园就坐落在泸水市称杆乡双奎地村的怒江滩涂地“老虎滩”上,背靠秤杆服务区,成为美丽公路必经的景区。走进占地150亩的示范园,盛放的鲜花爬满山坡、景观步道融合民族图腾用核桃铺就、农耕体验田与儿童游乐设施、江边民宿、环形餐厅相映成趣。

“腊娜瓦底是傈僳语,意为老虎休息的地方。”乡村振兴示范园开发者、怒江大峡谷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海明介绍,在傈僳族文化中老虎代表勇气,为此,他围绕虎文化、立足江边区位优势开发了竹筏、漂流、溜索等体验项目,展现怒江大峡谷过江文化,这也是本土企业打造乡村景区的新探索。

孙海明是陕西人,大学时与来自怒江的爱人相识相恋,最终成为怒江“女婿”。2009年,从事建筑行业的他赴怒江参与脱贫项目建设,现在,他已经留在怒江生活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员。

孙海明认为,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培养本地运营人才是景区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自2022年9月示范园开工建设以来,组织开展了多次景区管理、酒店运营等培训,培养本地人才。“去年国庆假期景区部分区域开放,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整体营收达35万元。计划今年‘五一’试营业,通过实践更好地锻炼本地运营团队。”他说。

高山峡谷帐篷营地新理念 实践农文旅融合之路

“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究竟怎么发展?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在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老王当小组的星谷营地中,推动该项目落地的石月亮乡原党委书记李燕娜包養回答了自己的疑问,“我认为应当是守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优势农业、弘扬好传统文化,联农带农效果明显、乡村宜居宜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图为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星谷营地。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2023年5月,石月亮乡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正式落地,当地引入开发经验丰富的旅游公司,计划在老王当小组打造帐篷营地、酒店、户外探险;在格咱小组建设远征军文化展馆,农特产品销售中心、月亮山谷科考研学体验;依托碧玺资源在海咱小组打造河边淘宝体验、饰品加工产业。

在拉马底村的高峡溪流间,对当地生态影响小、可拆除的帐篷营地交错排列,占地最大的帐篷餐厅内摆放了羊肚菌、蜂蜜等土特产,全部来自当地农民。拉马底星谷景区项目负责人张有信称,结合当前热门的户外露营风潮,酒店在附近峡谷开发了攀岩区、徒步路线,自2023年10月试运营以来,吸引香港、深圳等地的400余名游客体验,市场反馈超出预期。

李燕娜表示,农文旅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当地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把市场的观念带进山村。“过去营地所在小组没有一家小卖部,营地试运营以来,附近开起了小卖部,相信随着其他项目的落地,峡谷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小吃会越来越多。”她说。

发展集体经济新产业 贫困村变身“百万村”

秋那桶村位于滇藏交界处的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最北端,是出藏入滇第一村。村内居住着怒族、藏族、独龙族、傈僳族等7个民族,村庄被碧罗雪山、嘎瓦嘎普雪山环绕,曾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图为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的包養街道和民居。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过去我们不懂发展,曾是深度贫困村。”秋那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贵林说,脱贫攻坚时期,他曾赴浙江学习,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客栈,从贫困户变为致富带头人。随后,村里抓住中交集团帮扶契机,以“村党总支+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成立建筑公司和酒店服务管理两个村集体经济公司,带动群众就近就业。

其中,建筑公司承接本地项目,通过“以工代赈”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同时,在丙中洛镇建成中交秋那桶酒店布草洗涤厂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酒店管理服务公司向丙中洛全境的酒店提供洗涤服务,并将20%的利润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

漫步在秋那桶村,道路整洁宽敞、传统民居排列两旁,村集体特色民宿客栈正在建设中……“2022年,秋那桶村村集体经济净收入首次突破百万,达103万元,2023年达12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200万元。”余贵林说,目前已有3名返乡大学生在村集体公司工作,相信秋那桶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完)

新华全媒+丨我国视障人士首次使查甜心包養網用无障碍格式文件完成结婚登记_中国网

3包養網月12日,新人张女士和王先生在进行结婚宣誓后展示无障碍版结婚誓言。

当日,北京市西城区包養網價格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宣誓厅里,新人张女士和王先生手捧结婚誓言,共同许下携手一生、白首不离的诺言。

宣誓台前,王先生一身西装,难掩激动;张女士穿着红色旗袍,连酒窝里都盛满幸福。与其他新人稍显不同,他们面前那份记录着结婚誓言的文件上,一个个小小凸点排列有序。在宣读誓言时,张女士的双手始终熟练地摩挲着这些凸点。

张女士和王先生包養網心得都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王先生能勉强看清大字,张女士只能感受到微弱光感。

为了让这场特殊的婚姻登记有爱无“碍”,在了解了新人视力情况后,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专门制作了盲文版、大字版无障碍格式的结婚登记告知单和结婚包養網 花園誓言,这也是我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

2023年9月,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对无障碍社会服务进行专章规定。此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正是一次有益探索。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进展及发查甜心包養網展建议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据估算,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高温在1992—2013年使全球经济损失约16万亿美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热高湿环境、海平面上升、河流泛滥等气候变化灾害对中国农业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粮食和经济安全面临冲击。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与部门已积极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政策效果的实现离不开与公众心理的适配。心理学研究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显著影响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行为。探索气候变化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如何反作用于公众的气候行动实践,对于全民共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视日益加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同时纳入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工作的重点领域,并强调了公众在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中的重要性。此外,《适应战略2035》还提出要识别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脆弱人群,建立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国际上,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与政策实践正在快速发展。科学研究层面,气候变化心理专家不断积累和总结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规律,据此提出气候应对行动干预措施,并通过国际权威期刊广泛传播;实践应用层面,美国耶鲁气候变化沟通项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欧盟“欧洲晴雨表”等多国调研机构连续多年进行公众气候变化心理追踪,并据此为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指导。我国的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前沿水平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定位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不相匹配。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当前亟待加强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研究与应用,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目标。

据此,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气候变化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气候变化对公众心理健康和行为反应的影响,分析阐述该影响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将心理学研究纳入气候变化宏观减缓与适应行动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与时俱进、适应我国基本国情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和应对行为的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心理健康

近20年来,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致灾的形式包括:持续几天的急性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水、野火、短期热浪;持续数月或数年的亚急性天气事件,如长期的高温(或热浪)和干旱;持续到21世纪末甚至更长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如高温、海平面上升。每种形式的气候变化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损失财产、减少收入和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生产力、加剧媒介传播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破坏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恋和联结、诱发社会冲突和群体间暴力,最终对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经历急性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心理与精神障碍。焦虑和情绪障碍发生率会随着极端天气频率升高,继而引发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降低睡眠质量,提高自杀意念,以及由于失去生存家园带来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缺失。急性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灾害程度越严重、女性(相对于男性)、年龄较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少数族裔、有过往精神病史、家庭不稳定及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都会加剧人们经历急性极端天气事件后的心理与精神障碍危机风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居民尤其容易受到这些后果的影响,因为他们更多地暴露于极端天气事件,而且高度贫困使获得援助服务更加困难。

持续数月或数年的亚急性天气事件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研究发现,热浪持续时间越长,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破坏性越显著。高温热浪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刺激生长激素和催乳素升高,造成身体脱水,从而损害认知功能,对于原先就患有痴呆、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群体的影响更甚。长期干旱会导致食品供应中断和阻碍经济发展,通过破坏社区社会结构导致心理压力、广泛性焦虑和抑郁,对于原住民和发展中国家居民尤甚。儿童则由于生理脆弱性、与环境互动的独特性、有限的适应能力等原因,更容易受到长期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心理健康影响。

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相关事件所带来的生存威胁使得人类的应对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带来最严重的心理健康后果。这些对未来气候变化威胁的忧虑表现为“气候焦虑”(climate anxiety),也被称为“生态焦虑”(ecoanxiety)。大规模跨国人群队列研究表明公众气候焦虑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向影响,与抑郁和焦虑障碍显著相关,严重情况下会引发惊恐、食欲不振、易怒、虚弱和失眠等问题。作为慢性压力源,气候焦虑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尤其突出;气候变化与认为“政府对此不作为”,可能会对儿童和年轻人产生长期、渐进且深度的心理健康损害。

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影响个体相应的减缓与适应行为

气候变化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进而影响个体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行为。例如,直接经历洪水、野火、干旱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信念、风险感知与担忧,而这些气候变化认知和气候变化情绪反应将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反应。

气候变化认知指对气候变化客观现状的主观感知与评价。一般包括:气候变化信念(belief in climate change),指个体对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的认知;气候变化归因(cause of climate change),指个体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引起;感知气候变化影响(perceiv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指个体认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或者从影响程度大小来进行评价,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作为基本共识,询问人们对气候变化在特定区域包養網價格(如全球、本国或本地区)、特定人群(如自己、家人、外国人)、特定时间点(如现在、未来)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程度;气候变化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指个体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态度和感知,主要衡量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形象性、灾难性和可控性的认知表征,构建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地图。

气候变化情绪反应研究中,目前被关注最多的是气候变化担忧(climate change worry)和气候变化焦虑(climate change anxiety)。气候变化担忧源于个体持久、重复且难以控制的对气候系统潜在灾难性变化的认知加工,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不同于气候变化担心(climate change concern),气候变化担忧是高度个人化的,与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气候变化威胁密切相关。气候变化焦虑则与气候变化感知相关,即便未直接经历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个体也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焦虑,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焦虑可能比对气候变化的恐惧更为普遍。此外,希望、愤怒、内疚、悲伤、感兴趣、厌恶等各类情绪反应也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

减缓与适应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宏观层面。减缓需要在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而适应则需要在气候治理中对这2个系统在风险管理与识别的基础上采取调整措施,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个体微观层面。减缓和适应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既需要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方式转型,通过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行动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也需要通过支持气候适应政策、知识学习、购买保险、获取物质与心理援助等行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升物质与心理韧性,减少消极影响、增加积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情绪反应对其个人参与减缓与适应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影响包養網公众的减缓行为(如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气候变化心理影响个体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如果个体认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并由此产生内疚感和责任感,则更愿意接受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选用高能效家电、节约能源。气候变化心理影响个体的规范意识。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感知有助于提升集体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规范认同,将气候变化应对转化为一种社会风尚,从而使得公众更愿意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气候变化心理还会影响个体对气候信息的关注。对气候信息关注方向的改变,会进而带来态度改变并促成行为改变。研究显示对气候变化的消极情感和高风险感知是公众关注气候变化信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获取的信息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紧迫性感知,继而鼓励公众践行更加低碳的生活模式。

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影响公众的适应行为(如提升物质与心理韧性)。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归因及风险感知能够有效提高公众对气候政策的支持度,如碳税政策、化石燃料增税政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队通过2020—2021年全国大样本纵向调研,分析公包養網众对碳普惠政策支持度的影响因素,发现气候变化的感知对碳普惠支持度具有重要解释力。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担忧、兴趣、希望等情绪反应会影响公众对气候公共行动和政策的支持度。公众对环境与气候相关话题的关注和参与也能够提高气候政策支持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队在2020年底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大范围调研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信念、气候变化归因、影响程度感知与担忧显著提高了其对气候与环境话题的关注度,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气候变化议题讨论,如从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获得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并将其在人际网络中扩散,这使得人们对出台的气候政策或展开的公共气候行动具有更好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气候变化影响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气候变化对个体心理健康及减缓和适应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过程受到多层面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从而使得个体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呈现出差异性和规律性。以下从4个层面进行阐释。

个体特征

整体来看,女性、年轻人、高学历人群和低收入者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更高、情绪反应更强烈。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性别和年龄如何影响气候变化认知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甚至有的研究发现收入对气候变化认知的影响相对较小甚至无关。

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生态世界观反映了个体关于自然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念,会影响到个体对更具体环境问题的信念和态度,如气候变化风险感知。自我增强价值观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利益,自我超越价值观则激励人们超越对自我利益的关注,后者能提高个体的气候变化信念、人为归因、风险感知和担忧。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影响甚至高于个人的综合科学素养,因此在气候变化心理的研究中受到较高重视。

个体的认知能力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界之间系统关联的认知称为系统思维,直接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信念、人为归因、风险感知和担忧程度。另一方面,自我评价为关心环境、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个体,更能感知到气候变化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福祉的威胁,从而引起更高水平的担忧。此外,越信任气候科学家、确信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高度共识、相信气候科学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个体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情绪反应更强。

人际与社会互动

亲密关系的社交圈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亲朋好友间更高的信任程度有助于气候变化知识在夫妻、亲子及朋友之间的传递,从众的压力也会促使人们改变自身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促进气候变化心理趋同化。

教育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认知。气候变化教育能够直接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地方、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造成的严重影响。实证研究也发现儿童参与气候变化主题的教育活动之后,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和相关知识水平显著提升;气候变化教育对成人气候认知塑造同样有效。

媒体宣传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反应。一般而言,科研机构出版的科学评估报告、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布的新闻都会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对气候变化通常保持积极应对的科学态度,这些信息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意识。在美国,有研究发现非保守党派的媒体报道有助于增加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气候变化信念;然而,这些媒体报道发挥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作用,科学信息的作用反而微乎其微。

区域自然与文化特征

全球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群的气候脆弱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人群的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存在差异。各地普遍表现出对气候变化事实的高确定性,但对气候灾害风险的担忧在气候脆弱性程度高的沿海(如日本、菲律宾)、生态破坏地区(如巴西)和经济落后地区(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尤为强烈。美国非白人所处自然环境更恶劣、经济发展水平更低,比白人面临更多的气候变化风险,因此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水平更高。

各地文化信仰体系差异会塑造出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进而产生气候变化心理的区域化差异。相比个体主义和等级主义文化,集体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下的人群会更加考虑自己的后代或关注气候公正,从而感知到更高的气候变化风险。从文化传统与传承来看,中国文化受儒释道深远影响,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信念,而犹太教和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文化认为自然应该臣服于人类,这可能导致中国人对气候变化威胁感知更敏锐。跨国调研显示在中国感知到气候变化已经产生威胁的人群占比是美国的2倍以上。

国家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与制度化程度

国家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与制度化程度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和气候变化实际应对能力产生影响,因而也会对民众如何认识气候变化、如何对此做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国家或地区气候变化制度化程度较高,强调法律框架、经济增长和脱碳的协同作用,如英国设立了独立的专家机构来指导和评估气候变化,并将气候政策主管部门并入商业和产业战略部,能够自上而下充分调动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因此公众普遍确定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担忧。有的国家或地区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度化程度较低、缺乏对气候知识的重视、没有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相联系(如沙特阿拉伯),公众缺乏足够的资源与渠道获取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对气候变化的人为归因程度低、风险认知不足。

西方政治制度带来的公众政治意识形态分化导致民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分化明显,由于差异化竞争、利益集团差异和意识形态极化,西方不同政治派别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不同。出于对归属党派的身份认同感,政治左翼分子(如美国的民主党、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工党支持者)比右翼分子(如美国共和党、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保守党)对气候变化现状及气候变化的人为成因更为确信。在政治意识形态两极分化普遍存在的西方国家和地区中,尤其是北美(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德国、英国最明显,其次是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气候变化心理的两极分化也十分显著,美国尤为突出,且分化趋势日益扩大;发达的亚洲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差异也会影响气候变化担忧,如以色列和日本。但是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党派意识形态分歧并不会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在中国,并不存在多党制下的个体左、右翼政治意识形态差异,公众几乎不存在对气候变化事实的怀疑(不到0.5%),而对比研究中的德国(大约10%)和美国(超过21%)公众对气候变化持怀疑论者均占较高比例。

加强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与应用,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个体与气候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心理互动不仅对自身福祉具有重要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个人与社会气候应对行为,并作为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剧或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因此,无论是直接通过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能力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意识,还是通过完善气候政策设计从而减少公众碳足迹,都必须立足于对公众与气候系统互动过程规律的科学把握。针对当前我国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的现实需求,提出如下5点建议。

加强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的数据库建设

建议有关部门和科研资源部署机构设立专门项目,支持开展系统的公众气候变化心理调研,为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本领域基础数据库。

目前,国际上各类研究团队已经对公众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进行了长期系统调研。欧美国家依据公众气候变化认知的心理特征,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类型,如“4类印度人”、“6类美国人”、“5类德国人”]等,并对政策制定、宣传教育、气候传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我国针对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与态度的调研起步较晚,尚缺乏系统部署。例如,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于2017年发布了《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报告内容覆盖中国内地32个地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样本量仅4 025人,且自此之后未持续追踪与及时更新;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于2021年对广州、深圳和佛山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调研,发布了《珠三角地区社区居民气候变化认知调研分析》,报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但调研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建议负责气候变化、心理健康和灾害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政府部门,将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纳入气候变化监测全局部署,建立覆盖应急心理准备、应急心理响应、应急心理处置、事后评估与改进全过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对气候变化心理进行监测,有助于把握气候变化心理的区域特征,识别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气候变化心理典型特征,判断气候变化潜在灾害的风险区划,加强相关人力、物力、财力应急资源的前期储备。基于追踪数据,可以纵向揭示气候变化心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掌握地区发展、人口迁移、自然地理环境改变等外部因素对气候变化心理的影响,考察不同条件下公众心理因素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作用程度,依据气候变化心理动态变化规律适时调整政策和公共行动。当前,我国针对气候变化客观风险以及重点群体的监测已建成综合气象观测和预警系统,若将不同区域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纳入追踪监测体系,可以依据气候变化心理识别哪些地区人群具有高度的气候变化心理适应性(如气候变化认知程度高、风险意识强、负面情绪反应能够有效驱动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但不会引发精神障碍),结合客观气候变化致灾可能性(如地理环境复杂、经济与基础设施落后、政策保障不完备等),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前部署相应物质设备与应急心理服务资源,做好应急心理准备;能够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心理响应和面向直接受影响人群的应急心理处置;在应急心理处置结束后进行评估和改进,完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优化气候变化全民行动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提高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力度,优化气候沟通内容和模式,全面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和意识素养,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气候变化教育可以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环境中进行,包括教室、实验包養網室、诊所、博物馆、互联网等,同时应确保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各种类型的教育项目应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人类如何与自然互动、气候变化如何从一系列复杂的物理与人类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以及气候变化如何与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滥伐森林等其他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的认识。此外,气候变化教育需要注意对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关注,指导人们如何识别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感受,并以积极的方式表达和采取行动(如寻求社会支持),避免教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替代性创伤,导致抑郁、创伤后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

气候变化的大众宣传目前主要体现为“小、散、杂”等特点。虽然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时间内会有计划地组织环境与气候宣教,但是活动规模往往较小,各地水平参差不齐,公众参与度和对气候变化关注的持久度难以得到保障。

从长远看,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应当加强体系化和标准化建设。将气候变化纳入各级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气候变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由跨学科专家编制专业的气候变化教育材料(如教科书、视频、户外项目等)。在学历教育体系中,应当为心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课程、研究经验分享、实践和实习指导及资助,加大相关领域人才储备。在科学传播体系中,应当通过多元资金筹措等方式加强相关宣教产品研发,提升气候变化大众传播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应用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客观规律助推国家气候战略实施

建议生态环境、气候谈判等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参考国内外气候变化心理监测体系的情报数据,将气候变化心理因素纳入我国及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制定;与科研机构及智库合作,及时把握我国及其他缔约方国家民众的气候变化心理动态,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博弈谈判中的主动性、在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心理学在揭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看法与态度、参与缓解与适应行为的动机、设计行为干预方案、缓解心理健康威胁等方面已经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但其潜力的充分发挥还需要该领域专家学者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更广泛的参与,包括但不限于科学教育、决策制定、组织行为、风险评估及灾害应对,并充分融合到这些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公众层面的制度实施及政策效果综合评估中。

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出台,应充分考虑和遵循气候变化心理的客观规律。重要政策出台前应依据区域气候变化心理典型特征选择试点区域,如将气候变化认知水平高的地区作为碳市场试点地区;政策实施时应将气候变化心理纳入政策参与度影响因素的考察中,据此调整政策以促进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如气候变化心理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支持度的影响与如何对后续的实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政策效果评估以及政策改革时,应将气候变化心理纳入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考察中。

加强心理学与气候变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视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加大相关方向科研投入,尤其是支持气候变化相关学科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提升对公众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念、态度、认知的科学认识,推动科研成果应用于公众科普宣教、气候实践和社区参与等活动,从宏观气候治理上促进政策制定及国际气候合作。

气候变化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心理与公共政策的交叉研究领域已有一定研究积累,聚焦在气候变化心理反应最终如何促成行为改变。已有研究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气候变化的外显和内隐认知、基于行为决策与社会规范等心理学视角研究家庭节能行为决策过程、会展节水行为、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低碳化的心理动因、公众碳普惠支持度的心理因素等,此外,对我国居民生活节能引导政策的效力与效果评估、农村绿色能源消费引导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绿色消费监管政策模拟实验、信息框架心理操纵等方式对绿色消费政策如何落地、基于实验室模拟实验考察优化碳普惠制度设计的方案等研究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队关于“我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研究成果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等文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气候变化心理学还有待与更多学科交叉合作。能源、环境、材料等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加强对个体行为碳足迹的有效评估以及研制更高能效的日用设施,在此基础上与心理行为干预包養紧密结合,提高行为干预的实际效益。影响公众低碳行为的因素不仅包括内在心理感知和动机,也包括客观因素评估,如绿色产品的价格、便利性、使用寿命预期,居民践行垃圾分类所需的社区基础设施等。因此,产品研发、社会治理等学科与心理学合作研究,有助于从内外部条件上共同促进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为气候变化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奠定了基础。目前来看,我国在气候变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与国际水平相比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均有差距。随着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加强气候变化心理研究,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气候变化心理学迫在眉睫,而这也将为我们优化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孙彦、陈雪峰、龚园超、田健池、纪泽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李杨,北京工商大学;郭红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韩锦,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张林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编审:金婷,《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脆皮年轻人”花式养生,有人查包養月均账单超千元_中国网

下班后涌入医院做推拿;常包養年服用多种保健品;关注艾灸、刮痧、八段锦等调理攻略

“脆皮年轻人”花式养生,有人月均账单超千元

中医专家提醒,应审慎评价身体状况,切勿盲目跟风

阅读提示

颈椎、腰椎疾病年轻化,让理疗、推拿在年轻人间日益盛行。长期熬夜后,一些年轻人受自我补偿安慰心理影响选择包養吃保健品,买各种泡脚包、热敷贴等。

“公立医院、明码标价、没有推销……”在同事的强烈推荐下,26岁的于超凡提前一周挂了北京按摩医院的推拿门诊。他告诉记者,想在医院做推拿,起码需要提前3天预约,尤其周末的号,基本一放出来就被抢空。

在社交媒体平台,除了按摩推拿,也有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分享八段锦、艾灸、刮痧等中医治疗或养生方式。这些“干货帖”也得到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和点赞收藏。对此,专家提醒,应审慎评价身体状况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或治疗方式,切勿盲目跟风。

看中公立医院按摩科的高性价比

作为产品经理的于超凡,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时间,长期伏案工作让他时常感到肩颈酸胀,年轻同事中有的还患上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都让于超凡感到不安。为保持身体健康,2023年起他开始频繁做按摩、推拿、理疗等项目。

“起初是去推拿馆,基本每次花费上百元,有的技师水平还非常有限。”后来在同事推荐下,于超凡“转战”到按摩医院。有同事告诉他,医生手法更专业,也不会乱收费或者推销办卡。还有的同事则是看中医院的高性价比:“公立医院按摩科可以纳入医保报销,有的单位还能二次报销,报销完可能一次只需自费十几元。”

于超凡发现,与他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即便是在工作日诊疗室外仍坐着不少人,平均每个患者等待时长在半个小时以上,有的患者还一边等候一边处理工作。

“首次治疗时医生会安排一次CT检查。”于超凡说,医生给他做的诊断分析是颈椎轻度左偏,生理曲度变直,考虑C5-6椎间盘存在病变。“当时突然紧张了起来,但医生很快安慰说,这在年轻人中挺常见的。”

医生还告诉于超凡,这类颈椎病变大多与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相关,多见于IT人员、教师、会计、司机等群体。

专业人士分析,近年来,中医理疗、推拿在年轻人之间日益盛行与颈椎、腰椎疾病的年轻化有关,许多年轻人也常用“脆皮”来形容自己,“年纪轻轻、一身毛病、一碰就疼,因此一些人下班后选择到医院做这些项目。”

有人月均“养生账单”超千元

不只是去医院做推拿,这届年轻人也带火了其他养生方式。在某视频网站,八段锦教学视频包養網单条播放量最高超过2800万次,许多互称“锦友”的网友在弹幕区打卡跟练。在社交媒体平台,艾灸、刮痧、茶饮内调、泡脚攻略等“种草”短视频动辄点赞、收藏量过万。

在北京从事直播行业的李昊经常忙到后半夜,他粗算后发现,自己月均“养生账单”超过1000元:“每月口服的保健品要200元,买各种泡脚包、热敷贴要400元,推拿按摩要480元……”

今年27岁的章曼的工作是媒体运营,同样经常熬夜加班的她几乎每天都会口服维C、锌片、辅酶Q10、奶蓟草片等。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5年,单是这一项每月花销就在500元左右。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因担心身体不适影响生活质量,开始关注保健信息,也早早地加入了养生队伍。

据央视财经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18至35岁的年轻人消费榜单排名中,健康消费跻身年轻人消费意愿的第3名。另据2022年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地成为当下养生消费主力军,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包養網 花園人群占比高达83.7%。

专家提醒养生不必盲目跟风

“患者请不要在牵引时看手机。”近日,记者在一家按摩医院看到,在不足10平方米的牵引室里,正在做牵引治疗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而护士总会不时提醒那些一边治疗一边低头看手机的患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薛卫国表示,年轻人出现颈肩腰腿痛等症状,一方面与不良的体态、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精神压力高度相关。如果压力大、情绪焦虑,也会使肌肉处在紧张状态,引起身体不适。

薛卫国建议,有不适症状的年轻人除了到医院寻求按摩、推拿、理疗外,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自我身心的关注,从形、气、神3个方面综合调整状态,静下心来读书,和朋友聊聊天,也能起到缓解身体疲劳的效果。

“虽然说不清保健品的功效究竟有多大,但总觉着要是不吃这些,还天天熬夜,身体肯定更不好。”李昊坦言,明知道自己身体有不适,但还是忍不住时常熬夜打游戏、玩手机,“选择在养生上花钱,也是出于一种自我补偿安慰的心态吧。”

针对年轻人追捧中医养生的现象,薛卫国认为,年轻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包養網进行尝试,但不必盲目跟风,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体质和生活习惯的养生方式,“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还是要通过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警惕被一些带有过度商业盈利意图的养生话术裹挟。”(记者 王羡茹 曲欣悦)

覓包養行情三亞游艇熱的冷思慮

原題目:三亞游艇熱的冷思慮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書聞

進進春季,三亞市鴻洲國際游艇船埠引來四方游客出海游玩,灣里密密層層的游艇往來穿越。每年來海南三亞游玩的人川流不息,選擇坐游艇出玩更是良多人必須具包養網比較備項目之一。

“基礎是3個小時的出海游,天天的9點和下戰書3點是出海時光,而10小我擺佈的小型游艇更受接待。”據海南鴻洲陸地游玩無限公司營銷一部總監黃美蓮先容,他們從2005年開端運營,現曾經建成游艇泊位450個,終年均勻停船近420艘,占比三亞全體游艇多少數字的50%。

天眼查專門研究版數據顯示,今朝我國擁有游艇相干企業3.2萬余家,此中海南企業多少數字最多,有1.3萬余家。海南三亞擁有游艇企業7300余家,占據海南所擁有企業總數的包養行情5成以上,甚至占到全國總數的22.7%。

定禮服務讓游客更喜愛

不只有20尺至160尺的游艇,還有造浪艇、摩托艇……在鴻洲國際游艇船埠,可見年夜鉅細小的游艇停靠在泊位。

“家庭出游普通是早上9點出海,像下包養網車馬費戰書3點出游玩的,良多是年青人,上晝寢個懶覺下戰書出海游玩,早晨再往夜市或許餐廳打個卡。”黃美蓮告知記者,鴻洲海旅以後的產物涵蓋了民眾游艇出海游玩、高端定制游艇度假、青少年親子研學、企業團建、休閑風帆賽事、海釣等度假產物。跟著市場的現包養app實需求,好比企業團建風帆賽事、定制游艇度假產物等近年來深受目的客群的愛好,也逐步成為三亞度假的一年夜特點。

近年來,三亞游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為了救命之恩?這樣的理由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參加了游艇這個行業。2021年,三亞市巖磊國際游艇辦事無限公司擔任人孫琳琳離開三亞考核游艇市場,先包養網購置了一艘游艇以招待為主,不久就增添到了9包養網心得艘。她說:“阿誰時辰船少人多,市場也很安穩。”

為了吸引更多的回頭客,良包養網單次多企業在游客需求體驗高低工夫,孫琳琳說:“我們會給游客供給不花錢的小零食,供給垂釣的器械等,不會有其他強迫性的免費和甜心寶貝包養網花費,盡量給游客一個好的體驗。”

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三亞包養管道掛號游艇總量達1包養網比較367艘,年新增掛號230艘,進進“千艇”城市俱樂部包養意思,全國排名靠前。游艇出海16.11萬艘次,招待游客107.9萬人次,分辨同比增加67.22%和82.84%包養網VIP,創汗包養故事青新高。

游艇后勤維保有待進一個步驟完美

“三亞每年維護修繕和頤養的船大要500多艘,70%的船會選擇在我們這里停止。”三亞鴻洲卡納游艇辦事無限公司總司理王敏先容說。

據清楚,三亞鴻洲包養留言板卡納游艇辦事無限公司2015年停業至今,由于處于鴻洲國際游艇船埠帶來的方便性,不少游艇城市選擇來這里停止維護修繕和頤養,其自己又是多家意年夜利游艇brand在亞太區的受權售后辦事商。

“船身是弧形的大要率是國外入口的,船身有邊邊角角的大要率是國產的。”王包養站長敏告知記者,在鴻包養網評價洲國際游艇船埠從事租賃的企業普通會選擇國產的,如許包養包養行情維護修繕起甜心寶貝包養網來更便利,價錢也實惠,私家游艇選擇入口包養app的多一些台灣包養網

可是,不少原裝入口的船維護修繕起來仍是碰到了必定的壁壘。王敏說:“不少配件入口需求特別允許證,招致維護修繕時光會很長,包養網甚至只能在國際找替換品。”

由于游艇終年泡在海里,船底常常遭到海蠣子的腐蝕,假如不肅清,船的份量增添速率會減慢。孫琳琳說:“今朝維保船舶的多少數字正包養妹在增添,進廠維護修繕或許頤養往往需求依序包養網排列隊伍一個月。”

包養局助力財產安康成長

““雨華溫柔順從,勤奮懂事,媽媽很疼愛她。”包養一個月價錢裴毅認真的回答。跟著游艇的增添,不少游艇租賃的中介為了吸引游客,往往包養網評價掛出低于市場良多的價錢,可是到了船上,就開端傾銷各類游玩項目。”孫琳琳說。

為了加大力度水上游玩平安治理, 確包養價格保水上游玩平安治理任務有法可依、有包養網章可循,三亞制訂《三亞市水上游玩治理措施》,對水上游玩項目標運營、平安監管等方面停止了具體規則。該措施于2023年12月1日起開端實行。

此外,還制訂了《推動三亞游艇財產鏈高東西的品質成長任務計劃》,積極引進潛水器、電動沖浪板、水上自行車等游玩新業態,不竭拓展游艇游玩花費場景;扶植南方海國際游艇船埠,補齊公共游艇船埠、下水滑道等基本舉措措施。

不只這般,三亞摸索樹立了游艇游玩綜合辦事平臺,買通信息壁壘。此刻,游艇俱樂部(游艇租賃人)只需在綜合辦事平臺小法式上一次申報,船主、游客經由過程閘機“刷臉”就可以出海,監管完成數字化包養和無傳染感動。

據三亞市副市長尹包養網ppt承玲先容,除了出海報備的方便化晉陞,他們還梳理了游艇財產審批流程方面的題目,發布“海事e辦事”,對船舶掛號履行“一窗(網)受理、同步審批、集成辦事”,特殊是展開了游艇“一次辦、不斷航”改造試點,游艇過戶掛號經過歷程最多跑1趟,審批時光由22個任務日縮減至7個任務日。據統計,三亞市海事局已累計為130多艘游艇打點“一次辦、不斷航”營業。

医保药品信息哪里查查甜心寶貝包養網_中国网

经过6轮调整,累计744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

“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可以上哪儿买?”“报销有何调整?”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开通目录查询和药品配备机构查询功能半年多来,一些参保人对哪些新药纳入2023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具体报销细则等情况还不是很了解。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日前作出详细解答。

目录内药品总数达3088种

问:什么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答:为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规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国家制定了医保药品目录。参保人员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符合医保药品目录的相关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按照规定予以支付。

国家医保局建立完善了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医保药品目录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将符合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等基本条件的药品纳入医保药品目录。

经过6轮调整,已累计将744个药品新增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446个,覆盖了目录全部31个治疗领域。谈判准入的药品中,肿瘤用药100个,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93个。通过谈判纳入目录的药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包養行情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目录。2017年以前,医保目录内没有1个肿瘤靶向药,2023年版包養網目录中已经有74个肿瘤靶向药,其中很多治疗领域实现了不同代际靶向药的多样化选择。同时,6年累计调出了395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以及临床被淘汰,或者即将退市的药品。目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3088种,其中西药1698种、中成药1390种;中药饮片为892种。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信息多渠道可查

问:哪里能查到医保药品的具体信息?包養行情如果患者在三甲医院首诊,开了需要长期服用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一个疗程后想去社区医院开,又不知道社区医院有没有,这些信息从哪能查到呢?

答: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信息可以通过国家医保局官网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查询。举例来看,如使用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查询,先进入公众号,点击“微服务”,找到“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查询”,进入查询页面。输入具体药品名称,点击搜索,即可了解该药品是否在目录内、所属药品分类以及具体报销类别等详细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药品分类”或“医保报销类别”进行筛选。

至于哪些医药机构配备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包養網可以在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微服务”中的“协议期内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配备机构查询”、国家医保局官网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配备机构查询”中获取信息,也可以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配备机构名单查询”模块中查询。

滋补、保健、预防性等类别不能报销

问:就医买药的缴费单据上,“自付一”“自付二”是什么意思呢?

答:单据上,有的药只有“自付一”,有的药“自付一”“自付二”都有,区别在于药品药效的类别不同: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只有“自付一”的是甲类药,“自付一”“自付二”都有的是乙类药。

医保药品目录里,西药和中成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药品”是指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确切、同类药品中价格或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参保人使用这类药品时,可以全额纳入报销范围,之后按规定比例报销。“乙类药品”是指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确切、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或治疗费用略高的药品。参保人使用这类药品时,需要个人自付一定比例,剩下的部分纳入报销范围,再按规定比例报销。

2023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3088种药品中,西药甲类药品395个,中成药甲类药品246个,其余为乙类药品。协议期内谈判药品按照乙类支付。

滋补、保健、预防性等类别的药品未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需要自费。(孙秀艳)

赋能乡村振兴 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查包養網站比較_中国网

2024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新质生产力”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迅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和热议。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生产力是其中起到最大影响的元素。站在劳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智力型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及先进产业属于生产力的三要素,也就是说,人才是生产力发展与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其基础支撑,更加是科技发展、成果展示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先进生产关系以创新驱动为基础,推动体制变革,激发生产力迸发出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新”的体现。首先,新产业的发展、新模式的出现、新动能的应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也是现如今产业体系发展与优化的重点所在。一定要将创新放在首位,其属于第一生产力,从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角度入手,进行科学前沿边界的拓展与延申,保证技术发展的有效性,从而出现了大批量的原创性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要在市场的引领下,保证其发展的全面性,做到创新、产业、人才等链条的一致性、一体化发展。在上下游理论方向共同影响的基础上,互相促进,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性。

质态与质效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质”的表达。站在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新质生产要素为与数据接轨的先进基础设施,打破了传统资源的束缚,是新产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关键所在。其展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流动性、共享性,将生产模式的质态变得更加先进,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为代表的包括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经济等等,为经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质效的角度进行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不仅开辟了新的产业模式,也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先进技术的使用,构建先进的模式,使得企业发展与管理的成本得到良好的控制,推动社会经济增量的同时,保证生产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策略

创新农业技术。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农业技术创新属于核心内容。通过对现今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包括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保证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提高包養农业生产效率。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并不断增加产量,保证其能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成长,为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包養網比較。另外,还可使用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做好施肥、灌溉、病虫害检测等工作,将农业生产推向智能化方向。

优化农业管理。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言,优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开展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更新管理理念,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完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保证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应用精益农业管理理念,通过管理方案的精细化制定,确定明确的管理策略,保证农业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的优化。与此同时,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信息综合分析,并预测可能发生的包養網排名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整体运行的有效性、可靠性。

打造规模农业。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目标而言,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是关键环节,利用农业组织形式的优化与创新,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前进。例如,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确定,可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证劳动力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的程度。另外,还要积极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一项工作,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入手,保证其服务的有效性,无论是哪种规模的农户,都可以做到专业化的生产,从而不断地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

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主要指的是生产方式的绿色文化,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效起到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的作用,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优化与转型,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企业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落实精准农业。精准农业主要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对农田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建立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和共享利用,从而做到精准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施肥、灌溉等不同的环节,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养分充足,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同时,企业还要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精准农业包養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应用。精准农业的落实,不仅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也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智慧农业。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智慧农业的实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智慧农业涉及多个关键技术的应用,主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为其各项决策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实现智慧农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农田的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病虫害情况等信息,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调整种植策略,提供劳作效率,减少人力投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推广,智慧农业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推进循环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通过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新途径,探索微生物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方法,实现农业废包養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农业循环经济主要以资源为主体,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进行农业生产期间,实施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等方案,保证农业废弃物的再次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的双赢,推动农业与环境和谐共生。

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创新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管理、打造规模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落实精准农业、实现智慧农业、推进循环农业等实践路径,企业能够提升乡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企业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作者:王静仪,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_查包養app中国网

对于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红色资源因其独特的价值而获得发展的契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丰富且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立足文化和旅游特色用好红色资源对于推动乡村事业的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

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流传着革命的火种和优良传统,是助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各领域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对于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赋能乡村产业,增强内驱动力。红色旅游资源是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的有利抓手。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可以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文包養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把人文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推动整个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通过销售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文创产品,将带动当地的手工业和制造业,促进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同时,通过开发红色旅游,能够辐射带动当地的民宿、休闲、文化、体育等行业,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赋能乡村生态,打造宜居环境。乡村振兴既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红色旅游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而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又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经济保证。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红色旅游”和“绿水青山”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红”与“绿”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乡村整体规划和部署,完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而促进乡村旧貌换新颜,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赋能乡村文明,厚植文化底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软力量”,乡村文明在内部能够提升村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外部能够提升村庄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红色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文明乡风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培育与启发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用好用足用活红色旅游资源,有利于凝聚思想共识和激发奋进力量,为培养乡风文明,涵养乡土情怀注入新动能。

赋能乡村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红色旅游资源内在包含着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财富,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坚的红色底色和发展成就,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入到乡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以旅游这种方式开展红色资源的挖掘,可以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精神化为催人前行的奋斗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赋能乡村生活,扩宽致富渠道。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也具备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红色旅游资源在新时代担负起富农惠农的新使命,助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提供新渠道。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未来进路

红色旅游资源对于乡村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入口。新时代新征程,应立足实际,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找准特色发力点,让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最大化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元价值。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化,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革命历史烙印,它以革命先烈、革命领袖的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为主体,以教育人、鼓舞人和启迪人为目的,具有其他旅游资源所不具备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不仅对于加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同时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影响深远。

一要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开展专项调研,全面摸清乡村地区红色资源的分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题材,依托乡村特色大力推出以“红”字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精品路线。例如,可以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影视基地,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让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二要以鲜活事例、精包養網辟概括和生动讲解来呈现红色旅游资源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乐民、育民、富民。三要有针对性地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民俗传统、手工艺、歌谣戏曲等结合起来,突显地域特色,打造内容丰富动人、形式新颖别致的精品红色项目,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培育好、使用好人才队伍,让这支队伍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是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应加快优化红色旅游人才队伍梯队,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扶持计划,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从人才培养数量上入手。根据新时代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加大实施人才培育项目,切实壮大乡村骨干队伍,增强红色旅游的发展动力和后劲。要成立红色旅游志愿队伍,推动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缓解红色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紧张局面。二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着眼。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对包養網比較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轮训,加强红色历史普及教育,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其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要加快补齐红色旅游业人才短板,重点扶持乡村和县域旅游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形式多样化,推动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不能墨守成规,要寻找创新红色旅游资源传播形式的“金点子”,让红色旅游资源既“活起来”也“火起来”。要理念先行,摆脱固定思维方式,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媒介手段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探索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途径,提高乡村红色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谋划红色旅游资源的增长点,以“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地区的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保证红色旅游资源在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要依托各地区红色资源优势,畅通对外通道,开展红色旅游协作,通过宣传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联手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三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相统一。以艺术赋能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通过艺术性方式来诠释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厚底蕴,让历史鲜活再现,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信仰力量,增添奋进之力。四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三维图像技术、 VR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全面融合,通过线上空间呈现和线下景点展览来实现资源传播方式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打造红色文化十足的多重沉浸式、互动式的游览体验。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科学化,红色旅游资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彼此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在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后续包養的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开发、适度开发、可持续性开发原则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其融合化发展。

一要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坚持原址保护、原样修缮、原状恢复,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纳入到乡村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和修缮。二要以系统思维来推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要强化交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将已有的交通资源进行高标准的衔接,以红色旅游为中心,增修高速铁路,加速乡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从中选出该区域内有显著影响的典型红色景区,并对其进行重点提升,建立比较完备的红色旅游资源系统。要建设符合游客期望的景区公共设施,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服务系统。三要健全完善信息评价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跟进游客的反馈意见和实际需求,从而提升红色旅游服包養網务水平,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名片,促进红色旅游更好地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刘嘉宇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