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急尋家庭教導“殊效藥”——
家庭教導培訓市場魚龍混雜,家長何處尋“良方”
當下家庭教導培訓市場存在亂象,一些機構打著專業旗號,在各類平臺大舉宣傳,用所謂“上萬伙伴親測”“一對一指導、操縱簡單”等話術吸引家長。不少家長因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存在問題急于報名課程,卻發現一些網課缺少針對性與實操性。家庭教導培訓若何為家長供給權威、專業的服務?家庭教導培訓市場若何走上規范發展之路?
“怎樣當好怙恃”,這道題有包養網幾多種解法?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怙恃。”兩年來,來自浙江的學生家長程斌和老婆為了“當好怙恃”頗費周折,他們先是找到學校心思教師進行咨詢,又向心思咨詢師和教導專家乞助,更花費上萬元報名家庭教導培訓班。
他發現,家庭教導培訓領域有需求,家長也的確在有些方面能夠獲得切實幫助,但同時,也要警惕此中潛躲著“圈套”和各種“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清楚到,當下家庭教導培訓市場存在亂象,一些機構打著專業旗號,在各類平臺大舉宣傳,用所謂“上萬伙伴親測”“一對一指導、操縱簡單”等話術吸引家長。不少家長因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存在問題而急于報名課程,卻發現一些網課多是陳舊見解的理論拼湊,缺少針對性與實操性。
2024年12月25日,“幸福家·家庭教導服務園地”正式上線。這是全國婦聯統籌中國家庭教導學會等配合打造的家庭教導在線服務平臺,旨在為廣大師長供給權威、專業、及時的全方位家庭教導支撐。
家庭教導培訓若何為家長供給權威、專業的服務?家庭教導培訓市場若何走上規范發展之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不少家長在家庭出現問題后開始“有病亂投醫”
2025年1月初,程斌的女兒在準備八年級復學后的第一次期末考。一年來,程斌夫婦一向在為女兒的上學、休學、復學四處奔忙。
程斌記得,2023年9月的一天,他在校門口接女兒放學,女兒走出校門,哭著對他說“再也不要上學了”。自此,女兒再沒往學校上學。這讓程斌和老婆急得上火卻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忽然就不想上學了?”
他和老婆“復盤”了一下,女兒一貫成績好、懂事,對家長“報喜不報憂”,在學校里碰到開心風趣的事會主動告訴家長,但有生氣、不舒暢的事則對家長閉口不提。
幾經詢問,程斌得知,2023年寒假,女兒在學校暑托班因為成績問題和老師發生爭執,沒過兩天又在跑步過程中被人絆倒摔了跤。兩件看起來不年夜的工作成了女兒厭學的導火索。
程斌說,孩子剛出現厭學現象時,家長急于把她“推”回學校,“懼怕時間長了,她真的就不想回學校了”。
在他看來,把孩子“推”回學校的第一個步驟是走近孩子。程斌從學校心思教師口中得知,女兒對本身希冀過高,導致心思出現問題。
經伴侶推薦,程斌陸續參加了一些心思咨詢師、教導專家的培訓課。“這些課講得太抽象了。”程斌說,老師們一會兒說名言,一會兒給家長看圖畫,還讓兩個生疏聽眾猜對方的人格,“我都不認識對方,怎么了解他是什么樣的人?”程斌覺得很迷惑。
程斌和妻包養網子四處尋求幫助,女兒則在家里過著作息不規律的生涯,甚至有時一天不吃不喝不睡,只瀏覽mobile_phone短視頻。一來二往,程斌老婆也出現了急性抑郁癥狀,“我老婆說,假如有一天孩子變好了,她的心境天然也就好了”。
“尋師”無果,程斌夫婦開始嘗試改變做法,帶著女兒四處游玩,有興趣識地放緩學習生涯節奏,經常和女兒談心。一年后,女兒決定復學,補上落下的功課。
假如說“尋師”是一些家長的“基礎操縱”,那么貴州單親爸爸尚超的做法則屬于“進階操縱”——本身考證當老師。
尚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是孩子小學家委會的成員,經常聽到周圍家長談論家庭教導培訓話題。交通中,他意識到,問題孩子的背后必定水平上存在問題家庭。在伴侶推薦下,他試聽了一堂線下家庭教導公開課,“感覺忽悠成分比較多”。于是,尚超從貴陽來到北京參加線下心思咨詢課程,一方面盼望晉陞自我,處理好親子關系,另一方面想著借家庭教導培訓的風口開展相關業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家長在家庭出現問題后才開始“有病亂投醫”。在“尋師”或報班時,很少有家長主動核驗教師資質。比起詢問教師能否擁有相關資格證、學歷證、學位證等,家長更關注廣告宣傳中的名校招牌,還有家長僅憑熟人推薦,就交了學費。
有培訓機構讓學員推薦新學員購課、給提成
令廣東90后汪玲覺得苦惱的是,花費近千元的家庭教導親身經歷課,不單沒讓家庭變得和諧,反而影響了母女關系。汪玲和哥哥今朝在外埠任務。平時他們重要通過視頻電話與怙恃溝通。
2024年3月,汪玲年過五旬的母親因腿部受傷,無法外出打工,在家休養。國慶期間,回家探親的汪玲發現,母親包養常和她談論一門家庭教導親身經歷課,嘴里動不動就會蹦出“潛意識”“明意識”等詞語。微信上,她經常看到母親點贊該親身經歷課視頻。
汪玲說,之前母親一向當月嫂,比較關注家庭教導方面的短視頻。母親有個心結,認為汪玲和哥哥在外任務,蕭瑟了本身。是以,母親盼望通過學習課程改良和孩子們的關系。
開初,汪玲支撐母親報班學習。她盼望通過課程學習改良母女關系。可是,聽課后的母親“仿佛變了個人”,總是要花錢“升級”課程。在視頻電話中,每當汪玲試圖勸阻,母親總會甩出一句,“不要用‘明意識’對付我,再說我就掛電話了”。
面對不聽勸的母親,汪玲想一探討竟,她往聽母親購買的課,了解一下狀況課里究竟有什么“魔力”。汪玲給記者供給了一張課件,下面寫著:“圓滿的人生:盡好祖命,喚醒慧命。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該課件還提到所謂“哲學框架”“二元一體”等。她不睬解,這些深奧難懂的概念和家庭教導究竟有什么關系。
聽了這些課程,汪玲對這些所謂“專家課”愈發迷惑,也加倍擔憂母親。汪玲得知,母親不單本身聽課,還把課程推薦給好幾位親戚。汪玲索性給母親換了一部老手機,幫母親撤消了對“課程專家”的關注,并告訴母親少瀏覽這些不靠譜的“家庭教導”視頻。
2024年炎天,程斌花5000多元購買了某教導機構的線上家庭教導培訓課。該培訓課介紹稱,家長可以在線上學習,還可以在線下與情投意合的家長互幫合作。
學習半個多月后,程斌覺得,這個課程對本身沒有任何用處。他說,這個培訓課并非小班教學,而是一套教材、多人聽課。令他深感不測的是,授課老師在線上授課時竟號召家長“拉人頭”。
程斌說,該機構老師會讓學員推薦新學員購課,并給予提成。“我感覺他們更像是要把家長接收進往變成他們的一分子,讓家長往給別人講課。”程斌發現,有的課堂上甚至提到了風水,建議家長在孩子房間里放寶塔、銅錢,以此晉陞“教導後果”。
廣西一位母親講述了本身參加某商業機構開辦的家庭教導培訓的經歷。她說,上課地點在南寧市市中間一棟寫字樓里,“像開會一樣,中間會做些游戲”。他們同時開辦面向孩子的夏令營,買課進會才有資格參加夏令營。她買課后,周圍幾名“家長”自稱是職業律師,不斷給她灌輸課程的好處,說得頭頭是道。她覺得這些人不像家長,更像“托兒”,沒過多久她就申請退款了。
家庭教導不克不及“臨時抱佛腳”
華東師范年夜學教導系傳授陳桂生所著的《教導道理》一書這樣定義家庭:家庭作為人出世后第一個歸屬的社會群體,使未成年人初步把握母語、構成生涯習慣,天然地接收愛與主動地愛,從而奠基人格與個體社會化的初步基礎。
當家庭教導出現問題,有沒有所謂的“殊效藥”?
四川年夜學華西醫院兒童心思衛生中間兒童和家長團體培訓講師高霞在開展咨詢時,經常會接觸到這樣的“高頻”問題:“孩子陷溺mobile_phone,怎么治理”“孩子多久才幹往學校”“孩子最基礎不聽我的,講事理也沒用,怎么辦”……
前段時間熱播的紀錄片《閃閃的兒科醫生》第二季中出現了類似情節:家長帶孩子到上海兒童醫學中間就診,稱孩子一寫作業就頭疼,請求給孩子做檢查。上海兒童醫學中間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夏澤陽沒有當即開檢查單,而是直接問孩子:“你一周上了幾多個輔導班?”
高霞認為,不論是什么樣的家庭教導“藥方”,關鍵在于家長要周全懂得包養、領會、接收,因人而異,而非斷章取義,自覺施教。對于近幾年比較火的“原生家庭”概念,高霞解釋,這個詞強調的是家庭互動系統對一個人的性情、為人處世、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強調‘原生家庭’,目標是打消和減輕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有的人往往只聽了一半,把這個概念懂得為對家長的責備和不滿。”高霞說。
家庭教導促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天然人、法人和不符合法令人組織可以依法設立非營利性家庭教導服務機構。教導、平易近政、衛生安康、市場監督治理等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家庭教導服務機構及從業人員進行指導和監督。
對于當下層出不窮、魚龍混雜的家庭教導培訓班,高霞剖析認為,過往,年夜眾對心思咨詢或存在必定誤解,認為心思咨詢是“有病了才往咨詢”,加上心思咨詢耗時長、價格相對較高,出現家庭問題時,一些怙恃通過線上親身經歷課、培訓班“臨時抱佛腳”。
在高霞看來,家庭教導沒有“速成法”。實際上,心思咨詢的最佳參與階段是未病狀態,好比,家庭牴觸還沒有到冷戰、吵鬧或沖突階段時就要尋求解決之道。
2022年,家庭教導指導師被認定為新職業,其職業標準若何定義惹人關注。2024年,有關方面組織召開“家庭教導指導師國家職業標準”終審會,對于規范家庭教導指導師這一新興職業具有主要意義。
家庭教導若何規范發展,從而真正發揮感化?中國家庭教導學會副會長、中國青少年研討中間研討員孫云曉深耕家庭教導多年。他表現,“家庭教導指導師國家職業標準”從職業資格的角度給家庭教導從業者劃了線,什么樣的人可以報考家庭教導指導師,應該若何接收專業培訓、若何進行程度測試等。“假如家庭教導從業者不具備相關資質,不僅損害家長權益,也會影響行業的安康發展。”
家庭教導是終身教導。孫云曉提到“文明反哺”的感化。他說,明天的年輕一代有才能影響年長一代。“文明反哺”對家庭教導帶來啟發,即家長不單要教導孩子,還要意識到孩子有些方面做得比家長好,兩代人彼此學習包養、配合成長。
對于若何做好家庭教導,高霞給出建議:自省而不自責,內省而不內疚,尊敬而不放縱,關懷而不干預,分送朋友而不教導,邀請而不請求。
(應受訪者請求,程斌、尚超、汪玲為假名)(記者 尹希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