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鼎力開發公園綠地,為群眾供給更優質憩息環境
來公園,20分鐘感觸感染天然“療愈”
數據來源:住房城鄉建設部
編者按: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任務主旨的嚴重政治問題,也是關系平易近生的嚴重社會問題。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年夜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積極回應國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鼎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供給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國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
你身邊的環境變美了嗎?相關生態產品選擇更多、更優質了嗎?本版今起發布“漂亮中國·身邊的生態獲得感”系列報道,從身邊的點滴變化,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出的穩健程序。
“往公園轉了20分鐘,神清氣爽”“年夜天然真是個宏大的能量場”……社交媒體上,“公園包養網20分鐘效應”火了。
在北京,游園人數逐年上升。據統計,本年“五一”假期,全市公園共招待游客931.83萬人次,同比增添4.37%。
“人們為什么愛逛公園?”“‘公園20分鐘效應’有何依據?”“除了賞花觀景,公園還有哪些新效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北京的多個公園。
“公園治愈指南”發布
置身天然,可幫助下降體內皮質醇,放松身心、調節壓力
藍天白云下,祈年殿等古建筑恢巨大氣,蒼蒼如蓋的松柏與月季、芍藥、玉簪、八仙花等交相輝映……“天壇公園太美了,一年四時風景看不夠。”東城區東曉市社區居平易近張阿姨說。
張阿姨是天壇公園的常客,幾乎天天都和老鄰居約著逛公園,漫步、下棋、踢毽、舞劍……“轉上一圈,心境特舒坦。”張阿姨說。
“在天壇公園,人們既能觸摸歷史,也能擁抱天然,收獲獨特的游覽親身經歷。”天壇公園黨委副書記潘祥華說。
即使不運動,在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放松身心、恢復能量——這種說法被稱為“公園20分鐘效應”。
公園為啥會對公眾的身心安康產生影響?
“置身天然環境,有助于調節神經、內排泄、免疫系統,下降體內的皮質醇,使人精力愉悅、壓力減輕,更好地恢復活氣。”清華年夜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傳授李樹華解釋,公園綠地可以調節溫度、增添濕度、進步負離子濃度、減弱噪聲等,構成更適宜的環境。人們在公園綠地漫步、運動等,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與年夜天然產生聯結,對身心安康產生積極影響。
在北京林業年夜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思學系傳授吳建平看來,公園包養網心得是人與天然聯結的場所,也是讓人身心獲得恢復的復愈性環境。心思學研討表白,個體對清亮的水體、廣闊的草原、茂密的樹冠等景觀,有與生俱來的審美偏好和積極的感情反應。與天然接觸,可以讓我們身心愉悅,減壓放松、增強活氣,緩解認知疲包養網勞。相關研討表白,在公園散步,能下降人的皮質醇,20分鐘達到傑出減壓後果。腦科學研討表白,多與天然接觸可以進步青少年創造力,參加園藝活動可以晉陞兒童留意力。
前不久,北京市公園治理中間發布首個“公園治愈指南”,發布30處適合閱讀小憩、喝茶放空的游園場所和休閑空間。
“我們的初志,就是讓市平易近、游客在快節奏的任務生涯之余,走進公園,在清靜高雅的環境中感觸感染天然、放松身心。”北京市公園治理中間服務治理處處長繆祥流說。
公園不只賞綠、鍛煉
還兼具文明、科技、教導等多方面效能
提到公園,人們起首會想到花卉樹木、游樂設施。但現在,公園不只是賞綠、鍛煉的空間,還兼具文明、科技、教導等多方面效能。
穿過翠綠竹林,一組黛瓦白墻、飛檐翹角的江南風格建筑映進眼簾,這是位于海淀區紫竹院公園筠石苑景區的友賢山館。
輕推木門,只見20多個書架上擺滿各類書籍,從文學歷史到經濟金融,從雜志、繪本到典籍,種類豐富。此中一個書架上,圖書的書脊上都印有“年夜字版”標識。“這些書籍是專門為低視力人群準備的,內頁字年夜行疏,閱讀起來更舒暢。”任務人員介紹,“除此之外,我們還準備了分歧度數的老花鏡,便利老年讀者閱讀。”
沿著游廊走進友賢山館北樓,“古圖探秘——現代輿圖文明展”正在展出。“我們普通根據節日、時令,結合藝術文明知識策劃展覽,每3—4個月更換一次展覽主題。”紫竹院公園副園長姚江介紹,公園的竹文明節已持續30多年,近年來又參加荷花這一元素,盼望能從分歧角度為游客供給文明親身經歷。
用腳輕踩地上類似“琴鍵”的裝置,激光雷達就能感應到人的地位,草坪音箱隨即發出美好樂聲;智能步道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運動監測有機融會,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即可自動記錄跑者的運動數據;智能屏應用人體圖像識別技術,幫助游客跟隨屏幕圖像自立練習太包養極拳、八段錦;運用語音識別和物聯網技術,智能渣滓桶可指導游客正確投放渣滓……海淀公園呈現出滿滿科技感。
“海淀公園打造各類科技應用場景,通過聰明公園治理服務平臺和多項游客交互親身經歷項目,晉陞公園日常治理科技化、精細化、節能化程度,為市平易近、游客供給近在身邊的科技親身經歷。”海淀公園園長車建國說。
將府公園叢林記憶季、頤和園“蟲識年夜課堂”、北海公園非遺文創闤闠、城市綠心叢林公園無限音樂節……不僅有漂亮風光,還有多元效能,北京的一座座公園,正以分歧樣貌,滿足大師觀展、游覽、休閑等需求。
公園融進市平易近生涯
蒼生身邊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越來越多
現在,公園更具公眾性和開放性。北京今朝納進名錄的公園總數達1100個,此中超過95%免費對市平易近開放。同時,北京加速“拆欄透綠”,66.7%的公園實現無界融通,把漂亮風光融進市平易近生涯。
位于海淀區的長春健身園是一個無界公園,周邊有多個居平易近區。過往,居平易近區和四周公交站的直線距離僅百余米,但公園一圈鐵欄桿擋住了出行路,大師不得不繞行數百米。2022年包養網秋,長春健身園實施“拆欄透綠”,補栽了不少開花喬木和灌木。居平易近下了公交車就能直接走進公園,經由彎曲的林間步道到達家門口。
支起帳篷,鋪好野餐墊,或坐或臥,享用休閑時光;在開放草坪區,孩子們嬉戲遊玩,放飛風箏——這是在海淀公園常見的場景。“我們撤除了圍欄,將收支口由本來的3個增添到14個,24小時開放。”車建國介紹,海淀公園還開放了2處草坪,開設3個林下綠色帳篷區,讓市平易近、游客可以近距離感觸感染天然之美。
充足應用廢棄地、邊角地、房前屋后等空間“見縫插綠”“拆違補綠”“留白增綠”,蒼生身邊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也多了起來。
朝陽區酒仙橋南路旁,有座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園——駝房營公園。公園升級后,休閑座椅、健身器材、兒童滑梯等一應俱全,天天都有良多居平易近來園中游玩、鍛煉。
放眼北京,600多個口袋公園點綴在年夜街冷巷,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記者 施芳 潘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