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青銅器巡禮,湖南省博展“王者歸來”
來源:彭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丑臘月初旬日乙丑
耶穌2022年1月12日
長達兩千年的中國青銅時代,是中華文明之初的禮制年夜構建。它們是青銅,也是王者。似歸來,卻不曾遠離……近期,湖南省博物館發布的“王者歸來——中國現代青銅器巡禮”為青銅器年夜展,匯集10多家文博單位的280件青銅重器,包含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典躲青銅瑰寶。從展覽中,觀眾可以窺見商周青銅器的莊重典雅以及漢至明清青銅器的傳承和變化。
王者歸來——中國現代青銅器巡禮
中國青銅時代是一個輝煌而獨特的時代。在這一時代,青銅器在社會生涯的各個方面獲得了廣泛的運用。器體莊重高古,器形千姿百態,紋飾奇譎瑰麗。尤為主要的是,青銅器的銘文筆法雄奇,結體嚴正,記載了皇帝祭奠、賜土封王、諸侯來往、開疆擴土等國家聚會場地年夜事,正與文獻典籍彼此印證。
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青銅禮器與武器直接應用于商周禮制中、參1對1教學與國家政治的狀況:前人以青銅器祭奠祖先神靈,構建禮樂軌制,區別尊卑貴賤,并以青銅武器強力維持次序。青銅器見證了中華文明之初的次序年夜構建,也奠基了此后三千年中國皇權社會的禮制基礎。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青銅時代結束之后,青銅器及其代表的宗法、禮樂文明仍然在中國社會占據著主要的位置。青銅鑄造工藝繼續向前發展。
自漢至唐,青銅器延展了日用效能,同時廣泛地運用了鑲嵌工藝、鉅細焊等新的技術,并緊隨平易近族年夜融會的時代思潮,發展出新的特征。宋元明清都曾再現“三代”的禮樂軌制,朝廷大批鑄造仿古銅器,完備祭奠軌制。又結合“膽銅法”煉銅、琺瑯等新工藝鑄造輕巧美觀的新型青銅器,將外型藝術、生涯實用、時代表念融進到青銅精品之中,推動青銅器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展覽共分為“王的時代”“國之年夜事”“廟堂之下”“古典余輝”四個部門。
第一部門:王的時代
“王的時代”,表現了隨著合范法等鑄造工藝的發展,青銅禮器日漸規范化、規模化,到商周之際成建制出現,這不僅是“青銅時代”的突起,也是中國社會儀禮、儀軌慢慢構成的主要階段。西周晚期發展了宗法軌制、封建軌制(分封制)、講座場地禮樂軌制及井田制等軌制,周王為全國共主,順次下行構成“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家國同構”的穩定結構就此成形。
青銅器在實際運用中體現并記錄了這些軌制。到了西周中后期及年齡戰國時期,周皇帝勢力漸漸虛弱,“全國無道,禮樂撻伐自諸侯出”。諸侯僭禮用器、造器屢見不鮮。各諸侯國都發展出了具有外鄉藝術特點的青銅器,出現了青銅冶鑄的再度繁榮。
獸面紋單柱爵——飲酒教學循禮商代晚期高17.9厘米,長15.8厘米征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人面紋方鼎——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的瑰寶商代早期高38.5厘米,長29.3厘米,寬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寧鄉縣(今寧鄉市)黃材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躲
該鼎整體以云雷紋為地紋,器壁四面裝飾高浮雕的人面紋飾;腹內壁鑄銘文“年夜禾”兩字。是今朝出土商周青銅器中獨一一件以人面紋作為主題裝飾的青銅方鼎。鼎歷來是國家權力的象征,人面與獸身的結合,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其特別裝飾教學場地,更體現出現代長江流域文明的獨特地識形態與祭奠禮儀風格。
三星堆青銅人頭像——謎一樣的男人商代早期高41.5厘米,橫徑20厘米,縱徑17.3厘米三星堆遺址二號祭奠坑出土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躲
位于四川省廣漢市的三瑜伽教室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年夜的考古發現之一,是迄今在東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年夜、延續時間最長、文明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明遺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該遺址的發掘明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道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聚會場地明之源”。在三星堆祭奠坑出土的上千件文物中,青銅面具及立人堪稱一股“清流”,不僅“骨骼清奇”,並且帶有奧秘的穿越感。
“䚄(lù)”共享空間簋——對周王朝冊命儀式及軌制的記錄西周中期高19.5厘米,口徑22厘米,座高6.5厘米傳陜西省寶雞市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動物紋提梁卣——“卣王”年齡通高50厘米,口徑24.4厘米,腹徑38厘米1988年湖南省衡陽市赤石出土衡陽市博物館躲
錯金銀鎏金云紋鼎——歲月流金戰國高21厘家教米,口徑16厘米征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第二部門:國之年夜事
祀(祭奠)與戎(戰爭),是邦國、王國甚至皇朝政治的嚴重事務。第二部門“國之年夜事”通過一系列反應祭奠和征戰的器物,說明了“禮”與“兵”是晚期青銅器的重要功用。
自商周時代始,慢慢1對1教學確立了以鼎、鐘為焦點禮器的“列鼎軌制”和“樂懸軌制”,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政體。即便后教學場地世青銅器效能不斷延展,青銅器仍然具備超乎器物之上的軌制文明意義。
青銅斝[jiǎ]商代早期高66.5厘米,口徑30.7厘米,重20.5千克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斝是現代中國先平易近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后,斝被定為御用的羽觴,諸侯則用角。酒器是中國現代最早的禮器之一,所謂“禮以酒成”。文獻記載銅斝用以行祼[guàn]禮,亦可濾酒,雙柱能夠用來懸掛濾酒網。此器體型碩年夜,口緣下內壁鑄有銘文。從銘文看,此物應為商代王宮中治理某項祭奠的女官之專稱。
此器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是今朝考古發現的獨一一座墓主人可與商代甲骨文中的人物相印證的商代早期高級貴族的墓葬。婦好是商王武丁的老婆,也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女將。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她曾屢次代商王掌管王室的祭奠,率軍撻伐夷、羌、土等方國,戰功卓越。這一特別的位置在婦好墓的隨葬品中可以獲得很好的反應。婦好墓共出土隨葬品1928件。此中青銅器468件(小銅泡等不計)、玉器755件、石器63件、寶石制品47件、骨器564件、象牙器5件、陶器11件、蚌器15件。此外,還有紅螺2件、貨貝6820多枚。婦好墓好像一座地下寶庫,向眾人展現了殷商時期的王家氣派。
鏤空人面紋鉞——遠古威嚴的臉色包商代早期長31.8厘米,寬35.7厘米1965年山東省益都縣(今青州市)蘇埠屯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鉞由斧發展而來,古籍中有“鉞,年夜斧也,一名天戉”的記載。青銅鉞在先秦時期具有主要禮制意義,是具有權杖一類性質的武器。商周時期,青銅鉞一向是權威和武力的象征,只要高級貴族才幹夠隨葬。鉞在分歧場合有分歧用處:用于軍事活動時,作為武器象征軍事統率權;用于禮儀活動時,也有儀仗的感化。這件銅鉞形體宏大,兩面均透雕著張口瞋目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崛起,似威嚴的臉色包。
象紋獸面紋年夜鐃——“鐃王”商代早期高103.5厘米,甬交流長36.3厘米,銑寬69.4厘米,重221.5千克1983年湖南省寧鄉縣(今寧鄉市)黃材鎮月山鄉轉耳侖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躲
鐃為現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周禮有云:“金鐃以止鼓。”以鼓開端,以鐃掃尾,是祭奠、宴樂、進軍中最隆重的禮節。湖南是年夜型銅鐃的重要發現地,今朝出土銅鐃40多件,此中逾100公斤重的鐃年夜約為10件,這般宏大體量的鐃在別處罕見。出土時幾乎都為口朝上,甬鄙人,且多為單獨發現。有專家推測,鐃很能夠是作為祭奠山水神靈的一種特別禮器。本器是今朝所見商代銅鐃中體量最年夜的鐃,被譽為“鐃王”。
“天亡”簋——銘記武王伐紂的重器西周晚期高24.2厘米,口徑21厘米傳清道光年間陜西省眉縣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青銅簋和青銅鼎,為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焦點。青銅簋重要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糧。其感化相當于我們現在應用的年夜碗,人們應用東西從簋中取食。在商周禮制中,青銅簋凡是在祭奠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共同應用,如皇帝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年夜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天亡簋最具價值之處在于內鑄銘文記述了在乙亥這天,一個叫天亡的禮官協助周武王舉行了隆重盛大的典禮和祭奠活動,祈禱伐紂能勝利。最終,武王勝利滅商。天亡也是以制作了這件簋,并把周武王的美德和這一事務宣揚在簋的會議室出租銘文里。透過這段簡短的銘文,我們可以了解這尊天亡簋與歷史上的“武王伐紂”有著直接關系。
“逨(lái)”鐘——弘揚皇帝美德的樂器西周早期高62厘米1987年陜西省眉縣楊家村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許公”簠(fǔ)——許國公主的嫁妝年齡中期高18.4厘米,長34厘米,寬21厘米征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許公”簠(fǔ)銘文
銘文譯文:王蒲月初吉(新月剛出現)丁亥日,許公制作為叔姜陪嫁的簠,作為祭奠用器,子子孫孫一向珍愛地應用。
蓋內和器內底部鑄有對銘5列31字,記載了此器系許公為叔姜所奉陪嫁器。許是周初文叔收封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張潘鄉古城村,戰國時為楚所滅,前后經歷550余年。
“越王州句共享會議室”劍——王者之劍戰國長56厘米,寬4.5厘米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廟52號墓出土湖南私密空間省博物館躲
第三部門:廟堂之下
“廟堂之下”重要展出年齡戰國時期的青銅禮器和體現貴族日常生涯的佩劍、銅鏡、銅印、銅車馬飾等青銅飾品。年共享空間齡戰國時期,隨著諸侯、士年夜夫、家臣及新興軍功貴族勢力的不斷壯年夜,青銅器的應用軌制也向前發展,禮器原有的神圣性與小樹屋專屬性被打破,青銅器除了應用于廟堂、國事,也更為廣泛地出現在貴族階層的家族祭奠、宴飲、射御、畋獵等諸多場合。與此同時,青銅小件等日用品也風行于世,進一個步驟延長了青銅器的世俗用處。
鳥形蓋瓠壺——“尚禮”之用年齡中期高34厘米征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此器體量碩年夜,蓋作鷹首形,以鷹喙為流,喙開啟關閉靈活,設計奇妙,外型生動真切,富有藝術價值。鷹首形蓋提梁壺多出自山東地區,存世數量較少,是青銅壺中罕見的佳器。
獸首銅匜(yí)、蟠虺紋銅盤——沃盥之禮的體現年齡中期匜長22.6厘米,高11厘米瑜伽場地;盤口徑37厘米,通高13.6厘米1986年湖南省岳陽市鳳嘴形山1號墓出土岳陽市博物館躲瑜伽教室
“王子臣”俎——楚國王瑜伽場地子用器年齡早期高22厘米,長30厘米,寬13—15.5厘米征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蠶桑紋尊——古越人田園生涯的記錄年齡通高21厘米,口徑15.5厘米,重2.75千克1963年湖南省衡東縣霞流市(今霞流鎮)湘江岸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躲
蟠虺紋銅鑒——臨鑒照影年齡高14.3厘米,通寬38.3厘米1965年湖南省湘鄉縣(今湘鄉市)牛形山27號墓出土,湖南瑜伽場地省博物館躲
羽狀紋地八葉四山紋鏡——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戰國,直徑4.4厘米,邊厚0.4厘米征集湖南省博物館躲
“燕客”銅量——楚國標準量器戰國通高13厘米,口徑15厘米1984年湖南省長沙市征集湖南省博物館躲
第四部門:古典余輝
“古典余輝”著重展現了自漢至唐,青銅器制造技術繼續向前發展,青銅器也一向緊隨時代思潮,融會發展出新的會議室出租特征,例如體現漢代仙人思惟的博山爐,反應平易近族融匯及東西交通、具有異域風情的青銅器,還有青銅造像等。
到了宋代,舞蹈教室隨著以“再現三代”為目標的文明復古運動興起,確立了仿古銅個人空間器為宗祠祭奠用器,再次出現了銅器制造岑嶺。經過元、明、清的傳承和發展,新出了宣德爐等銅器品類,銅制日用器及清玩小件也更為普及。“吉金”穿越古典時代的輝光映照,為中華文明增加了絢爛的一筆。
彩繪雁魚釭(gāng)燈——2000年前的環保燈西漢高52.5厘米,長33厘米征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躲
秦漢時期的青銅器已較多擺脫禮器等功用約束,而廣泛作為陳設實用的器物。正因為此,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有著極年夜的外型創作不受拘束,并安身于實用價值的設計構思。雁魚釭燈堪稱反應這一時代佈景的翹楚之作。這件雁魚釭燈由雁首及長頸、雁身及雁足、燈盤、燈罩四部門組合而成,概況施以彩繪,勾畫出翎羽、鱗片等。釭燈通過調整燈罩來把持亮度和光照角度,煙塵則通過雁首及長頸引進雁身,溶于水中。雁魚釭燈既美觀又實用,是外型藝術和實用效能完善統一的青銅器佳作。
胡人牽馬銅俑——東漢平易近族融會的見證東漢胡人俑高43.7厘米,重6千克馬俑高51.5厘米,長45厘米,重12.15千克湖南省衡南縣道子坪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躲
胡人俑深目、高鼻梁、濃眉年夜眼、胡髯卷曲,耳上穿環。戴帽著履,穿交領右衽緊袖長袍,腰間束帶站立,左臂曲于胸前,右手上舉作牽馬狀。馬身膘壯,豎耳,仰首作嘶鳴狀,尾呈弧形,近端處打結,馬銜、勒轡[pèi]齊全,頸下系有三環。胡人牽馬俑外型優美、生動、真切,靜中有動,是東漢青銅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統一墳場發掘的3號東漢磚室墓的墓磚上有“二千石”銘文,而3號墓的規模要小于1號墓,說明1號墓的主人應是“二千石”(郡守)以上的高級仕宦。該組文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並且還為我們研討東漢的平易近族關系和農牧業共享會議室也供給了不成多得的珍貴資料。
磚座跳舞人物青銅俑——自帶光線的靈魂舞者南朝通高27.5厘米1983年湖南省津市市孽龍崗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躲
“黃鐘清”鐘——皇家編鐘北宋殘高25.0厘米,舞修16.5厘米,舞廣14.5厘米征集湖南省博物館1對1教學躲
鎏金銅佛像——無畏之印遼高37厘米征集湖南省博物館躲
陶澍(shù)家祠禮器——湖湘宗祠之禮的體現清道光六年(1826)征集湖南省博物館躲
籩:通高26厘米,口徑15.8厘米
爵:通高22厘米,流長15.5厘米
豆:通高28.2厘共享會議室米,口徑10.9厘米,足徑16厘瑜伽場地米
铏:高17.9厘米,口徑15.2厘米
簋:高15.9厘米,口徑21.7×16.1厘米
四時流轉,如人面紋方鼎不動聲色的臉孔;祖先的好事,鐫在青銅上便刻骨銘心,雨打風吹也不曾湮滅。
鼎、簋、尊、罍、觥、爵……酹山水歲月,敬宗親貴客,定六合人間之次序;戈、私密空間矛、鉞、刀、劍……將士們擺開陣仗,先禮后兵。沙場冷光凜凜,金鼓聲聲震天動地,西風獵獵,纛旗飄飄,最終有道者勝。鐃、鼓、鐘、磬……傳華夏之音,亙古的長歌,至今仍在耳邊依依回響。
那是長達兩千年的中國青銅時代,是中華文明之初的禮制年夜構建。它們是青銅,也是王者。似歸來,卻不曾遠離……
展覽將展至2022年5月18日。
(本文綜合自湖南省博物館、“文博圈”公眾號及彭湃新聞此前報道。)
責任編輯:近復